深圳城中村研究 刚做完的竞赛
刚做完的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题目“平民的社区”也算是对自己在深圳城中村三个月生活的一个成果了。请大家批评
先发四张图版,介绍后面慢慢道来。
深深体会到,建筑是一门遗憾的职业,把图打出来后,感到有很多问题,后头继续思考,方案本身其实也有很多遗憾的地方。
竞赛,本来就是一个让人遗憾的事情,开始,可以鼓励思考,但在后来,就会因为急于画图,思维就开始停滞,以至于回头看的时候,难免留下遗憾。
但思考是无法停止的,图纸,只是对于一个问题阶段性的总结,结果,就听天由命,但思考,才是最大的收获。
1
在深圳,有人口1300万,其中拥有户口的只有不到200万,城中村里居住了深圳大约60%的人口,在这个极度高消费的城市里,这里为这些深圳的建设者们提供了相对廉价的住房和较低的消费水平。所以,城中村对于深圳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设想,如果没有这些村子,这些各地来的打工者就会选择离开深圳,这对于深圳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 本帖最后由 飞天2 于 2007-8-21 01:48 编辑 ] 我国土地二元制是的城中村成为城市规划中的空白,城市中的飞地,在城市经济建设飞速的背景下,大量人口流入深圳,产生了巨大的房屋租赁市场。据统计,每年城中村房租收入300亿,站深圳GDP10%,相当于支柱产业金融业的收入!
在这种情况下,城中村以一种反规划的方式极端地增长,密集的道路网与城市道路系统完全对立脱离,表现出了对于城市扩张所产生的抵抗情绪,这种抵抗,不光表现在空间形式上,也表达出了原住民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作出的抵抗。这种抵抗,产生了城市与村落的明显隔离。
[ 本帖最后由 飞天2 于 2007-8-21 02:02 编辑 ]
2
当村外的城市越来越表现的空旷到了冷漠的程度时,村内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同时,过度的拥挤和无序的规划,带来了很多问题
[ 本帖最后由 飞天2 于 2007-8-21 02:10 编辑 ] 同时,村外的城市是什么样子
以及缺少历史人文景观(深圳一直被认为是一座没有文化的城市)
[ 本帖最后由 飞天2 于 2007-8-21 02:14 编辑 ] 城与村的关系:
村子形成明显的以祠堂为核心的代表传统家族力量的中心,成为整个村子的凝聚力,而对于城市则是一种完全的隔离
[ 本帖最后由 飞天2 于 2007-8-21 02:18 编辑 ] 想要达到的目的:
村子向城市开放,打开封闭的局面,城市拥有村子的历史人文环境和热闹喧嚣,村子纳入城市,教授城市的统一管理,改善脏乱差的局面
我们希望在改造的过程中,城市以有限的态度介入村子,大量保留原有的农民房,以提供城市低收入者较低租金的住房。同时引入城市中高收入居民,相应的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和增加较高水平的消费服务(我曾经在村里买一支中性笔,都没有买到),以达到合理改善村里的人口构成和功能,服务的组成。
[ 本帖最后由 飞天2 于 2007-8-21 02:46 编辑 ] 深圳下沙村
具体操作方法
[ 本帖最后由 飞天2 于 2007-8-21 02:50 编辑 ] 在地块内部,抽取部分村房,成为庭院,增加绿化及公共活动场所
[ 本帖最后由 飞天2 于 2007-8-21 02:54 编辑 ] 祠堂的历史演进
村落家族的核心——城中村居民社区中心——城市区域的核心,城市区域归属感的营造,利用其历史性创造深圳特色的文化标志物
城中村活力的原因——独特的道路系统产生的渗透
极高的居住密度和承载这种居住密度及其相关服务的道路系统
[ 本帖最后由 飞天2 于 2007-8-21 03:31 编辑 ] 高层建筑单体的植入
这种方式只在有限的介入的情况下,才有实际的意义,大规模的建设就完全没有必要了,因为那样的话,村子的道路系统就已经完全被打破,所以这样的单体模式达到了前期所设想的目的
[ 本帖最后由 飞天2 于 2007-8-21 03:44 编辑 ] 从与城市交接的村口,及中心广场等经济及城市空间心态重要的节点开始,沿街道向内推进,沿原有的道路网络向内部渗透 几种改造模式的推广
新建筑加入:
就街区调整:
落实到实际的街区:
[ 本帖最后由 飞天2 于 2007-8-21 04:4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