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计之积木盒子练习
这次的美术作业,我们进谏老师希望用中央美院积木盒子设计训练代替乏味无用的“假”立体构成作业,进谏成功!!《易经》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
学习之初,老师让同学去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问题,也就是建筑基础学习的问题。经过这次在同济与一位同年级同学的交流以及对他们作品的参观后,我们深刻认识到,在长安大学,甚至说在西部的所有大学的建筑学院的大部分同学对于这个建筑学基础问题的认识存在着比较大的偏差。我们对建筑学基础知识的认识停留在“手头功夫“和一些有关的规范方面,而他们所谓的“基础问题”有别于我们通常提及的“手头功夫”,也有别于目前大多数学校实行的由简到繁、建筑面积上由小及大的案例训练,他们谈及的建筑基本问题是指“材料与形式、结构与空间、功能与场所”这三对关系。
手头功夫涉及图面表达技巧和相关绘画基础,包括线条表现、敏感表现、色彩表现、构图技巧、各种投影图知识以及一些感性认识等方面。应该说这些内容的确是我们在建筑学的初级阶段应该掌握到一定的程度。但是相比之下,建筑设计这个建筑学的核心,只依靠表现技法型的手头功夫是远远不够以承载它真正的内涵的,认为提高了学生的手头功夫,学生的设计能力就一定会进步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强调手头功夫的背后实质上还是根深蒂固的传统图面审美方式的表现。当代的建筑设计的评判标准早已超越了单一的图面审美这一条例。学生能够判断图面的素描关系和色彩层次,不一定能够判断并创造三维空间中的视觉要素;会画静态的透视与布置构图,不一定能够组织好人在建筑中的动态空间体验。建筑设计并不同于纸上绘画,建筑设计的修养与绘画的修养也并非同一概念,企图用平面绘画训练的方式让同学领悟三维空间的奥妙,可谓事倍功半。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不同于纸上绘画问题的。
从我们一年级的第一个设计开始,我们就已经约定俗成地做起了所谓的现代建筑,但现代与传统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关键的转型在哪里?我们没有得到深入浅出的交代,没有被引导学习相应的实例,学院没有明确这些问题,导致我们被要求用传统的手头功夫去设计现代建筑!全然没有意识到绘图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已并非如先前在传统设计方法中那般重要,设计在思维上的改变必然要求设计工具、手段、过程的相应调整。
建筑设计是通过一系列表现去传达的,图纸、模型、计算机模型都是一种表现手段,为什么要指定必须图纸、必须计算机呢?!由于对基础概念的片面理解----这个片面是相当彻底的,我们不得设计要领,徒为伏案画图、制作模型所累。对于我们建筑师这行,图片较文字理论更直观、易懂,图片是直接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没有结果语言的修饰,加工。说创新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的说法固然有它一定的道理,然后这个“传统”的定义和范畴应该顺应建筑风格和时代信心的变革而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应该让“传统”本身走出禁锢而得到根本性的突破,让传统和创新成为一个动态协调的过程,这样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才是有意义的创新。
上学期的设计课很多同学觉得时间很紧迫很累,赶着时间做出的设计也并非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加之老师要求易变,一切似乎并不如所愿。其实同济的同学也是如此,甚至比我们还累很多,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练习,所以基础很扎实;到大二,他们都还没有进行比较正式的建筑整体的设计训练。反观之,我们所做的训练以及学校的课程安排,在这次的对比中给人以求快而不求精的感觉,虽然一直强调建筑是个完整的体系,却始终停留在一个对于“完整”的层面的泛泛而谈而没有着力表现建筑深入的实质魅力。我们应该把更加多的重心放在真正建筑设计的基础训练这一块,先对建筑的各个组成要素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才能通过对拆分后的要素的重新组合中把这种认识提升到全面的层次,做到求稳求精,这一点是在这次的旅行中颇有感触的地方,也是建筑学习至关重要的一点。
一些同学虽然有些这样的意识,但部分同学仍以人各有志的说法进行搪塞,自欺欺人。有时候,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自己觉得很适合自己,但或许不是最好的,或许会有另一种更加适合你的方法,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在尝试的基础上调整和改善,与时俱进,这样才不会落在时代的后头。一切都强调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动”应“动”。在学院里,能够主动学习的人没有那么多,在我们学校,我们的希望是自己,不是老师和领导。我们应该自己给自己寻找出路,路,总是有的,只是看你敢不敢走。在平时空余的时间里多看时尚类(非娱乐)的节目,多留意一些艺术作品,可以潜移默化的提高我们的思维品质和审美层次。艺术的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
同学应该注意两个概念就是“基础”与“属性”,像功能、尺度、通风等基本的规范应该是建筑的“属性”,而非建筑的“基础”,更不是建筑教学的“基础”。以同济为例,为什么他们没有进行完整的设计训练而是大量的基础训练,因为在这种训练之后,他们可以在了解建筑“属性”后,很有把握的设计出一个优秀的作品。我们在大二上学期的空间、灯光训练是他们训练的一部分,当然,正是这种学习,使我们开始思考什么才是建筑的“基础”,争论中的我们开始走出去,去探索,去找寻答案。学习思路清晰,我们才能驶入建筑学习的快车道。
这个练习旨在让同学们初步掌握从平面到立体的初步设计手段,建立一个初步的概念。我作品的构思,以蒙特里安的平面构成为基础,以颜色为坐标进行垂直角度的演化,形成积木盒子。
同学们的后续作品将不断上传,希望大家从中有所收获。有追求的同学可以做以下,我们一起切磋交流------什么叫有意义,做后你会明白什么是意义!
[ 本帖最后由 daiyizheng 于 2008-10-20 11:02 编辑 ]
回复
对于这个设计,个人与老师探讨觉得从空间的角度也不失为一个方法,体念正负空间,和一种空间的精神感受,诸如李伯德金思的犹太人纪念馆前的..另外对于每个体块的尺度考究,也是我们作为大2初学者值得重视的...
上传几张网上的图片,望大家互相研究...
互勉,加油... 楼上的第一张照片不是李伯斯金做的,而是彼得 艾森曼的 这样的思考很值得欣赏,也真的佩服大家为改变陈旧的教学而作出积极而主动的努力。
就这个练习来说,我们过去一直都有立体构成课,但使用的都是美术类专业的课本,做出来的无非就是一些看起来花枝招展的雕塑之类的东西,但这种构成没有空间,光影的概念在里面。
这种练习作为低年级的基础练习,真正的意义应该在于把构成从空间的角度来理解,所以建筑学的练习,应该是空间构成,而不是立体构成。空间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其能容纳一些东西在里面,同时,空间内外是要整体来考虑的。而立体构成则完全违背了空间的意义。
空间构成,研究的是空间之间的组织关系,空间中光线的变化,以及围合成空间的材料对于空间本身的影响,和材料本身的质感给人的感受,同时材料对于光线的控制对空间产生的变化。
而相比而言,立体构成则无法表达这些内容,无非是作为一个雕塑而已。但他是违背了建筑学对空间的要求的。
所以看到这个帖子,真的很感动,钦佩大家的这种勇气和激情。 再接再厉!!
继续
同学们的进度太慢。。。。再发一个我的,壮壮人气哈能得到学长的支持与鼓励,非常开心。我们曾经很孤独,现在依然很孤独,对大环境的叛逆,有时代价是沉重的。
好在我的身边有好多志同道合的人,我们在共同努力。
继续
继续 很好的尝试~其实老师也是希望学生们能提出更多的这样“进谏”,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教与学的互动。顶一下戴同学,再接再励~看好你哦:lol 呵呵,为自己的不认真的态度道歉,向学长负责的态度学习。。。在补充一张
[ 本帖最后由 chipi2006 于 2008-6-25 02:26 编辑 ] 在补充一下李伯斯金的一个设计
继续
继续 这些论断。。。呵呵 你无敌了
进度挺快
好 加油
继续
继续继续
继续。。。这几天网站好冷清啊。。。。。。建议版主在各个学校做海报----广而告之嘛,尤其是西安的四所大学,来增加网站的点击量。继续
继续[ 本帖最后由 daiyizheng 于 2008-7-14 01:31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