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空间的感悟——广州之行
2008年7月14日,我们一行4人从西安出发先后去了广州深圳,目的是在真正的亲临 感受好的建筑作品中,感悟建筑设计的真谛,其实真正的感悟是自己已有知识的升华,我们只学习了两年的建筑设计,书确实是没看多少,说是感悟,想想也只能是再重新领会一下老师不断灌输的建筑思想,虽然一到广州就先去了国际会展中心,珠江新城的几个现代建筑,广州博物馆 美术馆,大学城,但我真正的感悟学习应该还是从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开始逸夫人文科学馆是一幢三层建筑,设计单位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建筑总负责为何镜堂、倪阳,建筑设计为倪阳、郭昊栩、林毅,于2003年11月竣工。
对于这个建筑的最初印象还是他的设计师何镜堂,但是亲临之后,更佩服它的与环境完美结合,位于东西两湖中间,但规规矩矩的东湖和柔美的西湖完全不同风格,建筑面向东湖的采用通透规矩的现代派,面向西湖的则采用园林中间庭院式,是校园的中间过渡部分。建筑内部,充分体现出人文馆独有的文化 交流氛围,这不大的建筑让我们转了好久,每一条廊子似乎都看不到尽头,(这只是最初的观念,我们总是想从结构或实用性去分析廊子,)但最后在每一条廊子上我们都留了影,因为她太美了,这一道道水面上架起得廊子就是这座建筑的亮点所在,不仅提供了充分的交流共享空间,体现出人文情怀,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主,使建筑更通透,更提供了让人驻足观赏的景观,空间的设计目地何在,是提供一个美的环境,让人在其中游历时无时无刻都想停下慢慢欣赏,匆匆忙忙的生活让人们少了很多短暂停留时的惬意,更让我感悟到一切的设计都是为了实现人们对美的追求。建筑南北两侧更是退出大片绿地留给道路,似的建筑不那么突兀,屋顶平台上的百叶设计结合当地岭南气候环境运用建筑物理技术,起到冬季阳光渗透,夏季反射阳光的作用,也提供了人在屋顶休息纳凉的舒适环境,真正好的建筑是细致入微的,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人文关怀,和人在其中游历时的趣味。
这些只是游历的开始,感悟还在继续........... 何镜堂的作品不少,可能是我功力有限,只对人文馆有点感觉。不知大家有啥想法,可以交流一下啊~~~ 材料用得很不错 看不出什么??
仁兄照片太少。点子也不对路啊 点子不对路 是什么意思?那只是我对空间一点愚见,空间是需要有层次和趣味的,或许我的表达不深入,LS有啥见解/ 深圳大学 人文学院 学校也有不少优秀建筑作品 再看看细节 白墙也要有虚实变化 , 处理的干净利落。 简洁的阳台设计 窗子吗?从里面看会怎样? 我是在二层,上面还有三层,但这里的一层是这样的,有人说一层的采光会不好,有的像死水一潭,可能是还没建好的缘故我觉的应该算作一景,各个房间的人都能看到,将水引入室内 挺有想法,有点密斯的风格 我最喜欢的是这个楼梯间,是整个建筑很有空间感,形成宽敞的共享空间 中间的庭院,也都采用同样的手法,引入水。。。。。是想完全融入自然吧,建筑最可贵的就是这一点。 再看看这边,一面斜墙面挡住了视线,也可能是为了与周围的道路取平行,但这时我想到了,空间的形成其实就是人的视线在向前延伸是遇到了遮挡物,人与遮挡物之间的的部分,就让人产生了空间的感觉,人想要知道遮住的是什么,眼前如果没有那面墙,岂不就是个屋顶平台,一眼望去索然无味 其实后面是楼梯,与他相交叉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