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建筑奖提名(二)
最佳建筑奖提名(二)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11-04
作者:钟晨 赵磊
摘要: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世博会历史上的首次案例。其在街区规划、工业遗产利用和环境设计方面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世博会的永久保留区,这个区域的城市设计充分考虑了未来融入城市空间的可能性。
http://pics.oeeee.com/0/de/0dee4477acdab52b/Thumb/110982/dgt04046.jpg(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http://pics.oeeee.com/0/de/0dee4477acdab52b/Thumb/110982/dgt04047.jpg
http://pics.oeeee.com/0/de/0dee4477acdab52b/Thumb/110982/dgt04045.jpg
http://pics.oeeee.com/0/de/0dee4477acdab52b/Thumb/110982/dgt04048.jpg
http://pics.oeeee.com/0/de/0dee4477acdab52b/Thumb/110982/dgt04044.jpg
http://pics.oeeee.com/0/de/0dee4477acdab52b/Thumb/110982/dgt04043.jpg
http://pics.oeeee.com/0/de/0dee4477acdab52b/Thumb/110982/dgt04042.jpg(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http://pics.oeeee.com/0/de/0dee4477acdab52b/Thumb/110982/dgt04041.jpg(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世博会上海企业联合馆
●建筑师:唐子来、奚慧、冯立
●提名人:支文军
●提名理由: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世博会历史上的首次案例。其在街区规划、工业遗产利用和环境设计方面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世博会的永久保留区,这个区域的城市设计充分考虑了未来融入城市空间的可能性。
城市最佳实践区位于世博园的浦西区域,建设范围的用地面积约为15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包括南北两个街坊,中间为城市道路穿越,采用人行天桥加以连接。
规划设计团队提出“X +1”的城市设计概念。不仅是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城市最佳实践案例(X )的“世博亮点展区”,其本身也应当成为体现城市最佳实践精神的“街区改造范例”(+1),展示宜居环境品质、低碳生态模式、工业建筑再生、科技集成应用、地域文化特色的规划设计理念。在街区改造实践中演绎“城市主题”,在真实生活场景中感悟“城市”主题。最终其建成环境的各种元素不仅保存所在地域的历史脉络,而且体现参展城市的文化特色,共同积淀形成独特的文化附加值。
世博会最佳实践区设计
●建筑师:张永和
●提名人:史建
●提名理由:上海企业联合馆是一个自由、流动的空间,它不只是由墙围合界定形成的,而更是由密集的技术网络立方体包裹而成。建筑非常希望通过“虚空间”的营造,将高科技与新环保理念带入设计,是其空间实验拓展与转型的重要作品。
我们认为,建筑内部的大量技术组件将会成为建筑的基本元素。我们希望将这一观察应用到世博会上海企业联合馆的设计中去。上海企业联合馆在这个技术网络立方体中,内装LED塑料管与喷雾系统可以依照电脑程序的控制,不断改变建筑的外观。不过,企业联合馆的建筑设计并不是“为技术而技术”。首先,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复杂的技术和外观变化,在视觉上向人们传达上海企业联合馆的精神,和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梦想。技术不仅凝结着丰富的想象力,还象征了上海工业与工业精神。其次,我们还希望通过技术来探究和解决日益严峻的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例如:新型塑料材料的使用,以及太阳能和雨水的采集。
四川美院虎溪校区图书馆
●建筑师:汤桦
●提名人:黄居正、饶小军
●提名理由:图书馆的原型来自四川重庆乡镇地方的类工业建筑。这种具有地域特色的纯粹形式与校区保留的田地、鱼塘等农业景观一起,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意境,同时建筑师把场地内遗存的农业灌溉水道结合到设计之中,成为图书馆的主入口。这些充满了人文精神的设计原则表达了建筑师对历史和场地的敬畏和尊重。
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图书馆位于校园中心区,地处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现状为东西向延展的梯田,最大高差约6米,其南北为相对高度不超过20米的小山。图书馆垂直于梯田等高线沿正南北方向布置,较薄的条形体量有利于自然采光和通风,并在室内形成长卷式的景观画面。
图书馆的设计取材于重庆地方随处可见的建筑原型,如砖窑、仓库等,以一种简洁整体的形式屹立于山地中,与校园已形成的小体量分散布局的建筑物形成对比。建筑主体的外表皮采用青色粘土砖叠砌,由屋面到墙身并一直延伸到室外。内部墙体及梁柱则采用清水混凝土,与外表青砖在色彩、质感上统一且具有变化。
兰阳博物馆(台湾)
●建筑师:姚仁喜(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提名人:吴光庭
●提名理由:其以几何形体表现出对自然景观之融合,表现出地方特色,形成难得的地方文化认同。
兰阳博物馆是一个介绍宜兰的自然史博物馆,位于宜兰头城乌石港边的沼泽湿地旁。项目占地面积3.9公顷,建筑总量12472.74平方米。博物馆的设计规划希望反映兰阳地区的历史、人文及地景特色,除了重塑港口意象和唤醒沧海桑田的历史记忆外,也将丰富的湿地生态纳入户外展示。
建筑设计将量体集中简化,减少占地面积,以保护湿地的自然生态。外观从附近海岸常见的海蚀地形“单面山”撷取造型元素,转化为简洁有力的几何量体,并依山势斜插入地面。整栋建筑以实体与玻璃量体交错构成,实体是展示及行政空间,玻璃量体则为大厅及餐厅。
量体之间的缝隙作为内部采光和空间功能的区隔,并在视线上呼应远方的龟山岛,让参访者在行进过程中经历室内外景观的转换。建筑设计的灵感来自台湾东北角海岸从北关至南澳常见的单面山海岸礁石地形,强调出单面山的地形特色。
宜兰罗东生活廊带(台湾)
●建筑师:黄声远
●提名人:支文军
●提名理由:从罗东小镇的整体公共空间的发展出发,整理罗东小镇的环境,可以促进更多社区活动发生的公共空间与居民的日常空间相连接,创造更具活力的公共生活空间。想法颇具创新性,思考方式和策略值得其他城市参考。
“小镇廊道”计划由罗东新林场率先发声,顺着体育路一端连接成功国小与圣母医院,一端连接罗东夜市与中山公园,另一端是樟仔园与圣母升天堂,持续地慢速地向外延伸,把如同茎叶般蔓生的常民生活空间一一串连起来。我们在都市里整理出了一个“空”的场,让人及活动去“填满”它。松开原本拥挤紧张的都市排列,提供了各式各样可能的机会自由发展。
沿着廊道的西侧行走到达樟仔园的设计过程中,远在镇东北角的联勤被服工厂不得不拆,工厂的木桁架被保留了下来,修复后在樟仔园获得了新生。环状而有机的跑道有如新林场跑道的缩小版,漫步的人们在此有了正当的理由享受片刻。绕行其中,静静感受。圣母升天堂、孔庙、林务局宿舍以及周遭的巷弄在此相互融合。
宜兰县立樱花陵园(台湾)
●建筑师:黄声远
●提名人:吴光庭
●提名理由:以地景之观念处理公共陵墓园区之规划及设计,不仅对地貌环境保育有所贡献,在建筑空间上亦表现出丰富的人文景观及其对人及土地的关系,形成独特的地景美学。
生活的每个阶段都会有充满记忆的房子(建筑),但人生故事之外的居所,却很少与时俱进。缺乏想象的削价竞争,导致少数私人墓园可以藉由细腻的质量与营销用高售价来满足经济能力较好民众的需求,这种做法虽然较为井然有序,但也助长了社会的阶级差异。为此,观念开放的宜兰县政府勇敢推动一个社会平等的梦想,设立一个有尊严的又价格平实的最后居所,希望能够带动哲学上的反省。
项目用超越建筑尺度的冷静,嵌入七条长长的水平板,板下的阴影好像在树荫下内藏了一个个角度不同的纳骨柜群,满足风水不同方位的需求。来探访的亲友,先登高,由上而下,行进间不必经过太多别人家墓地面前,再弯入2-3群所构成的小院落中宁静追思,散步过程中一次次从缝隙中远眺变化的风景,半户外的空间让阳光及雾气在时间中自由地流转。
天津西青区张家窝镇小学
●建筑师:董功
●提名人:史建
●提名理由:这个小学设计中着眼于对“教”与“学”这种生活方式对于空间的需求,尝试提供给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充分而富有层次的交流机会和场所。最终将一个共享的交流“平台”设置在二层,成为交流的功能载体。
项目位于天津张家窝镇,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我们希望在这个小学设计中着眼于对“教”与“学”这种生活方式对于空间的需求,尝试提供给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充分而富有层次的交流机会和场所。
小学的规模为48班,主要功能包括普通教室、专业功能教室、食堂等。设计起始于对交流空间的行为和空间模式的研究和分析。为了寻求最合理的空间功能布局,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手工模型研究。最终我们将一个共享的交流“平台”设置在二层,它像三明治一样被一层和三四层的普通教室夹在中间,最大程度上带来该空间使用的易达性和必达性。而各个年级交叉,教学形式相对自由,师生和学生之间交流互动最为频繁的专业功能教室则成为这个交流“平台”的功能载体。
扬州三间院
●建筑师:张雷
●提名人:黄居正
●提名理由:也许是为了与周围田野地景相配合,扬州三间院延续了高淳诗人住宅使用的材料———粘土砖,一种农村常用且廉价的砌筑材料。但墙面参差突出的两种砌筑图案造成了丰富的肌理感,像是自然生长的乡村风土建筑。
三间院坐落在扬州京杭大运河畔,快速发展的都市化进程使得这一城市近郊很快成了城乡结合部。三间院由水院、石院、竹院三个独立的院落组成,而水、石、竹(植物)同时也是中国园林三个基本的空间构成要素。三间院的功能相当于农家乐会所,最终因经营需要成为以餐饮为主的社区中心,服务范围和档次超出当初设想。
院落形制和民居的原形再现是建筑师一直以来非常有兴趣探索和发展的类型,三间院的形态理念来自二方面的启示,一是蒙古草原的连续坡顶的小客栈,它以简单的建造逻辑和最节省的材料直截了当地形成群组,再就是江南新民居的轮廓和院落。三间院的答案是直接明了的,河泥砖最后被用来完成结构和外表面的肌理,刻上时间的痕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