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 发表于 2010-11-9 02:00:22

最佳建筑奖提名(三)

最佳建筑奖提名(三)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11-04
作者:钟晨 赵磊

摘要:新的火葬场依山而建,坐北向南,在功能上分为两个明显区域,亲友上下车的地点和其它机电设施位于地下,灵堂及荷花池则设在绿化平台上。在悼念仪式中经过的路径,其设计着重给予来送别的亲友一个安详及静思的环境。

http://pics.oeeee.com/0/8f/08f6ea01dd784ece/Thumb/110987/dgt04051.jpg(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http://pics.oeeee.com/0/8f/08f6ea01dd784ece/Thumb/110987/dgt04052.jpg

http://pics.oeeee.com/0/8f/08f6ea01dd784ece/Thumb/110987/dgt04053.jpg

http://pics.oeeee.com/0/8f/08f6ea01dd784ece/Thumb/110987/dgt04058.jpg

http://pics.oeeee.com/0/8f/08f6ea01dd784ece/Thumb/110987/dgt04057.jpg

http://pics.oeeee.com/0/8f/08f6ea01dd784ece/Thumb/110987/dgt04056.jpg

http://pics.oeeee.com/0/8f/08f6ea01dd784ece/Thumb/110987/dgt04055.jpg

http://pics.oeeee.com/0/8f/08f6ea01dd784ece/Thumb/110987/dgt04054.jpg

    钻石山火葬场重置工程
    ●建筑师:香港建筑署
    ●提名人:叶长安
    ●提名理由:提供了一个平静、祥和及庄严的环境,让亲友可以以平和的心境去面对悲伤而又不可避免的时刻。其平衡、平实、平静的风格,环保的设计,都是对人性的尊重。
    新的火葬场依山而建,坐北向南,在功能上分为两个明显区域,亲友上下车的地点和其它机电设施位于地下,灵堂及荷花池则设在绿化平台上。在悼念仪式中经过的路径,其设计着重给予来送别的亲友一个安详及静思的环境。
    灵堂和平台花园中轴布局对称,精心安排的悼念仪式路径和静思空间的设计,融合周围自然环境,整座建筑物犹如一艘拥有雕塑般烟囱的远洋船舶,送别离世者。
    纪念花园广种树木及攀藤植物,配合四个富有禅味的荷花池,营造出祥和的气氛,供亲友静思。亲友在仪式前后可在此稍息和悼念离世者。
    灵堂的天窗和窗户引入天然光线,予人和谐、宁静及温暖的感觉。各灵堂之出入口特意分开,以分隔不同离世者之亲友,避免他们因哀伤情绪而互相影响。
    香港理工大学社区学院
    ●建筑师:王维仁、AD+RG、A G C
    ●提名人:叶长安
    ●提名理由:整个设计克服高层建筑的人流对电梯核和室内大堂的依赖,改变高层建筑与大自然的关系,对中国城市发展日益关键的公民公共空间有重要意义。
    项目是广九铁路红磡车站附近的高层校园建筑。设计创新主要是将传统高层建筑“以电梯核为主导”的设计模式,转化成为“以垂直向的步行经验为主导”。设计中,将裙楼策略性地转化成几个逐渐上升的台阶广场,更将塔楼的量体划分成模块化的量体单元,与序列的空中花园交错安排,成为校园一系列垂直的公共空间。在这个理念下,图书馆被安排在塔楼的中间层,除了可以作为校园学习的核心空间,也提供学生在地面和裙楼层之外,有一个新的高程点,成为在高层上课的学生走楼梯上下最近的公共空间楼层。因而起到重新分配教室空间上上下下的人流,减少电梯的人流负荷的作用。这对高密度城市的香港而言,在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两个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示范意义。(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胡慧姗纪念馆
    ●建筑师:刘家琨
    ●提名人:马卫东、于冰
    ●提名理由:刘家琨用这样一个外观平常无奇的小屋告诉我们,任何生命都足够我们敬畏。这个粉红色的献给一个普通小女孩的地震纪念馆带给我们的震撼,远远胜过那些宏伟、华丽的巨构。
    胡慧姗纪念馆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纪念馆,面积19平方米,由家琨建筑工作室设计捐建。胡慧姗是一个15岁的小女孩,在5·12汶川地震时被埋,卒时不详。她生前喜欢文学,梦想成为作家。胡慧姗纪念馆以灾区最常见的坡顶救灾帐篷为原型,面积、体量、形态均近似于帐篷,外部红砖铺地,墙面采用民间最常用的抹灰砂浆,内部涂以女孩生前喜欢的粉红色,墙上布满女孩短促一生的遗物:照片、书包、笔记本、乳牙、脐带……她的一生没来得及给社会留下多少痕迹,她不是名人,只是个普通女孩,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这里没有悲壮热烈和宏大喧嚣,只是关于一个花季少女的追忆,从一个圆形天窗洒进的光线,使这个小小空间纯洁而娇艳。这个纪念馆,是为一个普通的女孩,也是为所有的普通生命而建,对普通生命的珍视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RouteD
    ●建筑师:林伟而
    ●提名人:叶长安
    ●提名理由:作品在对原历史建筑丝毫无损的条件下,演活了公共活动空间的建筑装置,用最平凡的元素来引起共鸣,使大众感受到设计的力量。
    R oute D坐落在香港前荷李活道前警察宿舍。主要结构是一条20米长跨距的竹桥,由传统的搭棚工匠人手搭建而成。
    设计,是一个串通人民生活的桥梁。作品设置在两个用作展览场馆大厦的高处,将展场内部分文化、设计、艺术等展品通过桥梁把它们串通,采用的材料、工艺都是香港最常见的竹棚技术,将本土文化改造成一个跨越20米的创新桥梁。
    作品用最平凡的元素来引起共鸣,使大众参观者感受到设计的力量。秉承东方传统的竹扎能够倚附于两边的主体建筑物,而不使用铁钉铁栓,避免伤害老化的建筑结构。作品用了五天搭建,三天清拆,所有材料均可循环再用,具有环保的意义。
    TheONE
    ●建筑师:邱腾耀
    ●提名人:李晓峰
    ●提名理由:T he O N E的概念重点是要为该区提供全新的休闲和舒适的健康生活,创造并配合香港生活模式的新型态,在繁忙的社区和道路间形成了新的建筑空间。
    T heO N E坐落在香港尖沙咀闹市中。全幢大厦共29层,全高171米,均用作零售、饮食和娱乐,包括了200多间商铺,是全亚洲最高的商场建筑之一。层高达6米,约等于一般住宅建筑的两层,提供更宽敞舒适的生活空间。为把各层楼面紧密相连,全幢大厦共安装了640多米的扶手电梯,以方便游客在商场内穿梭。商场的16楼为空中花园,在其上各层亦设有户外平台,在此可360度俯瞰全港景色。
    设计师把多样元素包含在一个整体之中,避免了人车争路,游人亦不需要在污浊的空气中掩面而行,可以在舒适的环境下游逛。在16层的空中花园,使游客不只被局限于室内,同时远离地面交通的废气,让游人感受格外清新的自然环境。

    Yhouse(申报晋级)

    ●建筑师:松原弘典
    ●作品意义:在北京郊外住宅区,那种风景管理不足的开发地带,设计方用改造而并非新建的形式实现了持续可能性的住宅。同时,很好地理解原有建筑材料与构造,充分活用原有的建筑形态,例如砖墙外露等。
    项目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是一处私人别墅项目。住宅内部构成为:一层是作为公共空间的起居室;二层是作为私人空间的卧室;三层是作为余暇空间的书房和展览厅,在中心设置核心筒,把改造前的房顶空间室内化,做成楼梯状的展览厅。
    该住宅东西宽17米,南北宽16米,再加上增建的地板,4人小家庭的居住就变得非常宽敞,可实现移动式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二层,夏天把北侧的各房间作为居住空间,打开南北的窗户确保通风。冬天把设置了最低限暖气设备的南侧的各房间作为居住空间,利用南北居室间的隔断,以抑制能源损失。为了实现节约的生活,并没有在建筑内各部位设置高水平的冷暖气空调设备,而是实现了在充足的空间内随季节的变迁移动至舒适的场所生活的可能。
    凹舍(申报晋级)(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建筑师:陶磊
    ●作品意义:旨在解决快速发展的都市节奏与人文内心的冲突,在建筑中创造一个静态的内部世界,再由内而外展开与自然的对话,并发挥出建筑的全部潜能。
    这是专为著名艺术家冯大中先生设计的集住宅、工作室、美术馆于一体的建筑。项目位于辽宁省本溪市,地处主城区。它既不是公共建筑,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私人空间,而有其特殊的意义。
    建筑被设计成内凹的方形“砖盒子”,屋面凹形空间向中心汇聚,与三个室内院连接成了一个整体,巨大的空间张力把整个天空全部收纳到建筑内部,并暗合了传统的“四水归堂”。由于凹形屋顶对周边城市的屏蔽作用,形成了巨大的场所感。此处能看到的只有远山、天空、明月,以及感受四季轮回,感受自己的存在。(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在这个方形“砖盒子”中,通过书院、竹院及山院的插入使得其内部空间变得丰富而有诗意,形成了“屋中院”,建筑成为了一个外部严谨厚重而内部灵动的独立世界。这是在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识、文化意识及当下价值观的前提下去改变一些规则,营造一个东方式的内部空间。
    白沙湾海水浴场旅客中心(申报晋级)
    ●建筑师:王维仁
    ●作品意义:几乎与所有台湾的海水浴场不同,这是一个开放的市民公共空间。不需要停下来买票过关,或经过一些不必要的人为设施,只有一气呵成的景观体验。
    本项目的设计是透过对旧建筑的改造,改善白沙湾海水浴场的周边环境,扩充旅客中心的服务设施。
    原有的建筑是一栋白色瓷砖的二层结构,在立面上表现了上世纪80年代后现代形式的几何语汇,建筑东北侧受冬季的强风与长年雨淋,外墙逐渐渗水腐蚀,西向的主要立面又因为大面积的西晒,增加了夏季空调的电力负荷。改造过程中,在景观上,沿着沙滩由旅客服务中心向东增建木栈道平台与座椅,将游客的活动由海水浴场区延伸到周边的礁石海岸与草坡,利用白沙湾丰富的海岸地形与植物景观,提供给旅客更多样性的海岸经验。在建筑上,保留原有建筑结构与可用的设施,改善外墙防水与外部造型,重新规划内部使用功能,并扩展延伸建筑量体,增加展示空间,以及餐饮与淋浴、更衣等功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最佳建筑奖提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