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发表于 2006-12-11 05:59:49

A++ 图书室

A++ 图书室
公布A++ CLUB的 图书管理
内容包括:书目,图书的简单介绍,图书的借出与归还(此项只服务于俱乐部会员),图书的评读交流,图书的推荐。

84999586 发表于 2006-12-19 14:43:20

现在有哪些书啊?

shishi 发表于 2006-12-20 15:52:35

   A++图书室的第一批图书已经购进,图书资源对A++俱乐部成员开放,借阅周期为两周,现初定为每次交流会
时进行图书交换,希望俱乐部成员有效利用资源,爱惜图书。先将第一批图书介绍于下: 
  
  城市机动性与可持续发展
  编   号:119236
  著 作 者:潘海啸等
  出 版 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书   号:ISBN7-112-01999-0
  出版日期:2006-9-1
  【内容简介】本书记录了题为“城市机动性与可持续发展”的中欧联合设计的过程和成果,展现了中外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
  作者:蓝宇蕴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5年04月      
   “新村社共同体”是与传统小农村共同体相对应,相区别的一个概念,是建立在非农化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村社共同体”,主要有“工业化”的村社型共同体与“后工业化”的村社型共同体。本研究关注的都市村庄是一个“...

[ 本帖最后由 ZRZ 于 2006-12-28 14:25 编辑 ]

shishi 发表于 2006-12-20 16:10:34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作者:(美)文丘里,(美)布朗 等编著,徐怡芳,王健 译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01月      
  本书与文丘里所著的《建筑复杂性与矛盾性》被认为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文丘里反对密斯·凡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认为“少就是光秃秃”。他认为群众不懂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群众喜欢的建筑往往形式平凡、活泼、...

  ·GSA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年鉴(2002-2003)·[作者]:"target="_blank">开本:20出版社:[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走向开放的中国城市

  作者:迪特.哈森普鲁格
  同济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欧洲公共空间的文化和社会传统展开,以此为基础对中国公共空间的传统进行分析......

[ 本帖最后由 ZRZ 于 2006-12-28 14:26 编辑 ]

ZRZ 发表于 2006-12-23 13:03:44

shishi 辛苦了,书目的整理和介绍都很好。
好象还有几本书没上架子,因为没在手上么?
希望A++的书越积越多!:) :) :)

玄子 发表于 2007-1-15 10:22:23

A++新增图书信息

街道的美学·                      作者:(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 ·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6-1 内容提要文章以街道的视觉秩序的创造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发掘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现代西方建筑理论众说纷纭,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不过这些理论的研究者却未必都具有建筑创作实际体验,故虽言之凿凿却不着痛处,难以指导设计实践。更有甚者,唯恐其理论不够“深奥”,乃一味旁征博引,玄之又玄,再加文字晦涩,读后令人如坠五里雾中。  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则一扫上述弊端。作者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作者简介芦原义信(1918—2003)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历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1956年成立建筑事务所,其设计代表作包括东京驹泽体育馆、索尼大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艺术大剧院等。收入本书的《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了他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

[ 本帖最后由 玄子 于 2007-1-15 18:24 编辑 ]

玄子 发表于 2007-1-15 10:23:40

新增图书信息

溢出的都市·                      作者:蒋原伦,史建主编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4-9-1 内容提要近来,中国都市的新发展,其显著特征是:社会流动性日益复杂。而生产和配置的运转系统却总是去适应某种陈旧的都市规划模式。结果,交通堵塞、空气污染、不断加大的距离、不当的公共设施、割裂的城市空间--这里只列举了当前状况的几个特征--这些都成为城市最主要的征象了。整个国土借繁荣进步之名而受到污染。由那些机会主义企业家制定的自由放任主义策略,主张要“跳跃式”地进人全球经济。中国“现代化”最显见的迹象,乃是新的通讯和信息技术,而它们也在同环境对抗。在这神情况下,效率和肮脏、适应性和混浊、灵活性和朦雾、长期性和粗糙性等等居然押韵般地共存……同样的,建筑,也表明着一种非比例的关系,它超出了任何现代与后现代的考量。这些巨型怪兽同时兼具功能性与象征性,它们在向这个世界的自由观念公示其个性和成员资格。这些恐龙们自大而排外,既不考虑整体,也不对他们自己的项目深思熟虑。倾斜的规划对圈定都市空间的边界也进行了攻击。建筑的轮廓线正在逝去,中心与外围、内部与外部、公共与私人之间的区分正在消失。因此,这些脆弱的模式、一个多层面的流动空间激发了一个多样性群岛的出现,这些群岛通过一个高效的网络社会连接在一起,它们处在永恒的控制之下。这种控制出现在每个层面,并且作为一种集体管制的持续努力渗进生产过程之中。以分散的生产单位来参与全球范围的生产,这种倾斜的规划和脆弱的模式表达了珠江三角洲独一无二的动态性。

[ 本帖最后由 玄子 于 2007-1-15 18:25 编辑 ]

玄子 发表于 2007-1-15 10:26:34

新增图书信息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                      作者:(加)雅各布斯(Jacobs,J.)著,金衡山译 ·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8-1 内容提要本书自1961年出版以来,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是什么使得街道安全或不安全什么构成街区,它在更大的城市机体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有些街区仍然贫困而有些街区却获得新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雅各布斯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本书对于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极具借鉴意义。作者简介简·雅各布斯(1916-2006),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早年做过记者、速记员和自由撰稿人,1952年任《建筑论坛》助理编辑。在负责报道城市重建计划的过程中,她逐渐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发生了怀疑,并由此写作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1968年迁居多伦多,此后她在有关发展的问题上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并担任城市规划与居住政策改革的顾问。1974年成为加拿大公民。她的著作还有《城市经济学》(1969)、《分离主义的问题。(1980)、《城市与国家的财富》(1984)、《生存系统》(1993)。

玄子 发表于 2007-1-15 10:28:45

新增图书信息

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                      作者:〔美〕米切尔著,范海燕,胡泳译 ·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1999-12-1 内容提要未来信息时代的城市是什么样的?构成城市肌理的建筑又以怎样的面貌呈现?本书从电子会场、电子公民、比特业等多角度,既系统又深入浅出地勾勒了被信息高速公路所连结的未来“软城市”的实质空间、位置、建筑及城市生活方式。它旨在说明:软件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控制不断增强,比特的运用不断普及,未来的城市便是一个数字化的空间。作者简介威廉·J·米切尔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设计系主任,教授建筑、媒体艺术和自然科学。已出版的著作有:《被改造的眼睛:后摄影时代的视觉真实》、《建筑的逻辑》、《计算机协助下的建筑设计》等。

玄子 发表于 2007-1-15 10:31:07

新增图书信息

伊托邦: 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
·                      作者:[美]威廉·J·米切尔著,吴启迪,乔非,俞晓译
·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1-7-1
内容提要
本书围绕创造新型城市的方方面面,从建设必要的数字通信基础设施,建造由智能设备和传统建筑共同构成的智能场所,开发使这些智能场所运作起来的软件系统,一直到综合考虑建筑、社区以及城市的空间布局等角度,系统阐述了属于数字时代的新型城市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内涵与意义。米切尔认为,要完成这种城市转变,我们必须拓展建筑和城市规划的概念,使其不仅包含真实的场所,而且包含虚拟的场所。同时,我们还要拓展相互联系的方式,使其既包括远程通信互联,又包括步行往来和传统的交通运输系统。他还提出,与新型城市相适应的社会关系将延展至4种,除了人们熟悉的主要社会关系和次要社会关系外,数字网络将产生新型的第三、第四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创建出一种更加智能化的新型城市——伊托邦。
作者简介
威廉·J·米切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媒体艺术教授、建筑与设计学院院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症状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委员会现任主席。曾先后任教于耶鲁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剑桥大学。著有《比特之城》、《建筑的逻辑》等10本专著。

[ 本帖最后由 玄子 于 2007-1-15 18:32 编辑 ]

玄子 发表于 2007-1-15 10:36:07

新增图书信息

我++:电子自我和互联城市·                      作者:(美)米切尔著,刘小虎等译 ·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6-1
内容提要随着《我++——电子自我和互联城市》(Me++:The Cyborg Self And The Networked City)的出版,《比特之城》(City Of Bits)和《E-托邦》(E-topia)的作者完成了一套检验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之衍生的非正式三部曲。威廉·J·米切尔描述了自马可尼以后的百年间无线技术的发展变化:网络的不断扩大,发送和接受装置的不断缩小。正如他所说,这就像“大人国重启进入了小人国”。马可尼用高塔和煤油发动机组成的巨大的机械装置,已经被手掌大小的手机所取代。如果马可尼的发明的操作者可以被看作固定的机器的附加肢体,则今天的手持设备就可以被看作是人类身体的延伸,这一转变逐次改变了我们和周边事物的关系以及我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在9·11那天,从即将坍塌的世界贸易中心和被劫持的喷气客机中打出的手机电话,就是这种连续的电子卷入新状态的力量的证明。由此米切尔提出,比特(信息的基本单位)和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的“试分离状态”已经结束,以渐增的频率,物理空间中的事件反映出电子空间中的事件,反之亦然;例如数字信息可以指挥一架飞机或一只机械手的运动。在本书中,威廉·米切尔考察了无线互联、全球互联、小型化、可携带对我们的身体、服饰、建筑、城市、空间和时间使用的影响。计算机病毒、电力供应的连锁中断、恐怖分子对交通网络的渗透、街道上的手机通话,都是一种生动的新城市状况的征兆——那无处不在的、无法逃离的网络互联。他指出,这个渐少为边界所管理、渐多为连接所管理的世界,需要我们重新设想、重新建造我们的环境,并重新思考设计、工程和规划的伦理基础。

玄子 发表于 2007-1-15 10:39:17

还有几本书没见到,所以还没发布信息,等下学期开学会整理全面的^_^

ZRZ 发表于 2007-1-21 04:44:11

向俱乐部推荐几本书。
《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当代艺术设计丛书

作者:童芳 编著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7564101903
印次:1
纸张:胶版纸 出版日期:2006-5-1
字数:308000
版次:1

定价:80元当当价:56元
折扣:70折钻石VIP价:56.00元

++++++++++++++++++++++++++++++++++++++++++++++
内容提要:    本书全面回顾、研究全球范围的新媒体艺术家及其成果,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领域具有深远影响,而且与科技的发展相得益彰,可以说这些作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本书不仅提供众多不同类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家关于作品的陈述,还以理论观点加以分析和评论。本书介绍的艺术作品分为“远程能信艺术”和“数码信息系统与计算机艺术”关者包括广播和网络广播艺术,电信会议、视频会议、人造卫星、互联网与远程临场艺术,以及网络艺术。后者分为计算机媒体艺术,虚拟现实艺术,以及采用动作、手势、触摸及凝视作为界面的艺术。除了分析众多艺术家和作品,系统介绍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理论著作,本书还提供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组织结构、出版业、国际会议、博物馆、教育项目以及研究中心的资料。
书中广泛搜集全球第一手的新媒体艺术信息,并附录国外相关的艺术网站,通过系统描述理论议程与丰富艺术作品范例,避免了市场上大多数新媒体艺术参考书籍匮缺理论、偏重技法、以软件教学应用为主的现状,为读者提供全面、丰富、有效、系统的权威资料。无论是专业院校从事新媒体设计的学生,从事新媒体艺术创作的专业设计师、艺术家,或是计算机从业人员,科技研究人员,或是意欲了解新媒体艺术发展的艺术爱好者和普通个人,都可从书中了解全世界的新媒体艺术实践及相关理论,学习思考方法,找到需要的信息。 目录:第一章 内容介绍与理论概述
第一节 新媒体艺术内容与结构
第二节 新媒体艺术与科学、研究
第三节 新媒体艺术的未来可能性
第二章 新媒体艺术信息资源
第一节 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机构
第二节 永久空间、博物馆与综合机构
第三节 艺术大赛与艺术节
第四节 各类组织机构与信息出版物
第五节 研发部门与大学研究机构
第六节 教育资源
第七节 赞助机构与研究会议、科学、商业技术
第三章 远程通信艺术之研究议程与理论
第一节 远程通信的研究与发展
第二节 远程临场的研究趋势
第三节 远程通信的创新意义
第四节 探索远程通信的新可能性
第四章 电话、广播和网络广播艺术
第一节 远程信息处理艺术概述
第二节 电话艺术理论
第三节 电话艺术作品
第四节 广播、电视与无线电
第五节 广播艺术与剧场装置
第六节 艺术广播
第七节 向网络广播迁徒
第五章 电话会议、视频会议、人造卫星、互联网与远程临场艺术
第一节 电话会议、视频会议、人造卫星与互联网合作艺术
第二节 远程临场定义与远程临场艺术
第三节 可视化网络活动艺术
第四节 超心理学通信艺术
第六章 网络技术
第一节 评论网络技术
第二节 文档和信息类网站
第三节 收集网络用户意见的作品
第四节 遗传艺术网站
第五节 重组网络资源的项目
第六节 合作环境与个人交流的项目
第七节 开发新潜能的项目
第八节 反省网络的项目
第九节 以真实信息改变网络设置的项目
第七章 数字信息系统与计算机的研究议程及理论回顾
第一节 计算机革命
第二节 计算机的研究议程
第三节 数字化与艺术的理论
第八章 计算机媒体
第一节 简介
第二节 解析文化趋势与评论女权主义
第三节 拓展诗意与表达性能
第四节 艺术游戏
第五节 多人参与事件
第六节 视频装置
第七节 交互式记录片
第八节 超文本小说
第九章 虚拟现实艺术
第十章 动作、姿势、触摸、凝视、操作与激活目标艺术
图片说明
注释

[ 本帖最后由 ZRZ 于 2007-1-21 12:48 编辑 ]

ZRZ 发表于 2007-1-21 04:53:40

向俱乐部推荐几本书。
《科学革命的结构》    http://image.haoplus.com/book/small/382/214.jpg作者(美)托马斯·库恩 金吾伦 胡新 译 出版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ISBN7301061005出版时间2004-04-01页数200字数184,000开本装帧胶版纸定价¥14.00 3家商城的售价¥11.10--¥12.60

详细介绍      本书的注意力集中在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科学思想史四个分支学科上,因为这四个子学科是对科学技术进行哲学反思的核心和基础学科,作者在这四个学科上,系统积累基本文献,分层次编写教材和参考书。
目录《北京大学科技哲学丛书》总序

第一章 绪论:历史的作用
第二章 通向常规科学之路
第三章 常规科学的本质
第四章 常规科学既是解谜
第五章 范式的优先性
第六章 反常与科学发现的突现
第七章 危机与科学理论的突现
第八章 对危机的反应
第九章 科学革命的本质与必然性
第十章 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
第十一章 革命是无形的
第十二章 革命的解决
第十三章 通过革命而进步
第十四章 后记——1969
索引
人名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ZRZ 发表于 2007-1-21 04:58:17

向俱乐部推荐几本书。
《建筑系学生实用手册系列--课程设计作品选辑》http://image.haoplus.com/book/small/1521/811.jpg作者    出版机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711208380X出版时间0000-00-00页数0字数0开本装帧定价¥20.00

作者简介      伊格尔·马里亚诺维奇(Igor Marjanovic):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的建筑学助理副教授以及大学本科教学的临时系主任。他工作实践广泛,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展出,包括欧洲、南美和北美。伊格尔所获得的奖项包括来自于芝加哥建筑俱乐部(Chicago Architectural Club)。芝加哥艺术学院,英国大学联合会(Universities UK)和国际建协(UIA-Un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chitectes)。他的研究领域专注于建筑设计中的游移、混合以及对蒙太奇手段的调度。他正在撰写一本著作,揭示在建筑和电影中蒙太奇手法之间的关系。他与卡捷琳娜·鲁埃迪·雷一起入选即将举办的“Chicago:Issues for a New Millennium at the Art Institute 0f Chicago”建筑展览的十位展出者。伊格尔先后在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大学(University of Belgrade)、俄罗斯的莫斯科建筑学院(Moscow Architectural Institute)、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学习建筑学。目前,他正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巴特利特建筑学(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为攻读设计的博士学位进行研究。
详细介绍      本书主要指导学生如何制作作品选辑以便为将来的出国留学和毕业求职做准备。作者手把手教会学生从准备阶段到制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辅导,为学生展现自己的独创性、、设计实力、获得深造的机会、或敲开职业领域的大门,以及制作职业生涯和整个人生的作品选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本书可作为建筑系学生制作课程作品选辑、毕业作品选辑,以及攻读研究生、留学深造和求职所需的作品选辑,以及文书制作的实战指南和实例借鉴。
目录中文版序
写给中国读者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插图一览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起步阶段
第3章 设计文化
第4章 学术型作品选辑
第5章 职业型作品选辑
第6章 为选辑准备作品
第7章 作品选辑的包装
第8章 制作传统作品选辑
第9章 数码作品选辑
第10章 后记
作品选辑的作者简介
英汉词汇对照
译后记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A++ 图书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