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561|回复: 0

民营建筑设计公司之现状

[复制链接]

99

主题

99

主题

99

主题

积分
245
发表于 2006-2-28 05: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路标与参照:发展中的困惑 ——民营建筑设计公司之现状
《建筑时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设计咨询业发展年终特稿之三/记者 李武英

12月29日本报举办了一个以“变化与应变——民营建筑设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主题论坛,上海12强公司悉数上台从体制、人才、强与大、核心竞争力、最困惑的问题等方面谈了自己的想法,为本文更进一步分析民营建筑设计公司的优势提供了依据。
2002年5月,建设部副部长郑一军在一次建筑企业座谈会上说,中标我们那些特大项目的境外著名事务所是多大的公司?并没有多大。但他们承接了一个项目以后就去找世界上最好的专业公司来合作。如果他们的公司里也有这些专业的设计人员,就很难做到每一个都是世界最好的。这种做法在国际市场上可行,在国内也应该可行,一个城市也可以如此嘛!这样就可以培育起一批“专、精、新、特”的设计企业。
  从2000年12月颁布了《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管理办法》、《建筑工程专业设计事务所资质标准》,也不过5年多的时间,建设工程设计事务所已经在中国全面开花。建设部共批准公布了7批230家左右合伙人制的设计事务所,除了个别城市,基本上中心城市都有了合伙人制的设计事务所。
建设部一直采取的方针政策是积极稳妥,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开始每个省按名额有计划地批,到2002年5月,时任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副司长王素卿在一份谈设计企业如何应对WTO的报告中提到,管理部门将放开专业设计事务所的指标限制,特批名人不脱离原单位,申办自己的事务所。之后,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来申报,具体突破的不止是名额,还有“名人”之说。
  建筑事务所在成立之初是“另类”,象是 “异端邪说”。一些人不平:过去对甲级的要求是300人以上的大院,而现在30个人就可以是甲级了,这岂不是给甲级的实力大打折扣吗?再说,事务所那么几个人怎么能承担大的工程项目?有质量保证体系吗?业主及同行普遍持怀疑态度。同行担心的还有事务所不规范的压价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事务所很难得被邀请参加招投标,当然在开始的时候事务所也无力参加亏本的招投标,只能在关系非常好的情况下接受委托设计,承接一些小的公建项目,而多数是住宅。这一点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完全的改观,大的公建项目依然在国有大院手里,但多数的住宅项目已经控制在了事务所手里。
  不过,目前的市场与10年前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境外事务所在国内的机构以及其所带出来的一大批咨询公司对事务所的发展无意中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由于境外机构一开始就在市场上占有优势,一批“海归”们打着外企的旗号,而实质都是本土化运作的公司却很为市场认可,设计事务所有一部分也是“海归”们申请成立的,与其以外资注册的咨询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在共同开拓市场,使业主接受了除了设计院之外,这些“事务所”也能做项目的概念,使事务所得以“狐假虎威”。越来越壮大的民营事务所队伍就象生意场,商家聚集成了市,生意也就更容易兴隆。国家多元投资体制的建立,外资的大量投入,也为事务所的发展提供了宽大的表现舞台,他们摆脱了在原有的一套体制下与国有大院进行耗力而无益的比拚的状态,在与业主长期的合作关系中,赢得了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近几年建设市场大环境一直向好,为事务所的顺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使他们能够在生存之中寻求发展,走品牌化之路。很多事务所的规模扩张非常快,五、六十人、上百人的事务所现在也不少,事务所里聚集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好些事务所甚至引进了不少境外设计师的加盟。在人才、管理、技术水平等方面比多数的中小设计公司要有竞争力得多。
  事务所在成立之初就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公司,为了生存,他们珍惜每一个项目,把它当作打品牌的机会,更讲求对业主的服务;事务所由于人少,管理比较直接和高效,效率可能更高。尽管如此,在这几百家事务所里,发展水平良莠不齐,多数发展得好的还是那些外资或准外资的,本土的事务所做得好的是由原来改制而来的民营设计院,他们借助过去的有形或无形资产等于直接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而那些新生的事务所却要从零做起,完成原始积累的过程的时间要长得多。
总的说来,当下的大环境是比较有利于事务所的发展的。但从局部的或微观角度看,相当数量的事务所在创业初期很有“初生牛犊”的劲头,发展的态势可以说是一路绿灯超速行驶。然而,现在走到一个大的十字路口上了,或遭遇红灯,或左拐右转,如何选择就需要思量。顺形势发展然而失控是一个十字路口,宏观调控也是一个十字路口;是走一步看一步?还是按自己的规划稳步前行?这些都将是一个成熟的事务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几十个人是生存问题,100人要讲管理问题,150人是企业架构问题,而发展到200人就得以企业文化为核心。”抉择是必须的,而找不到参照和路标是他们最大的困惑和最头痛的问题。抉择需要智慧,我们将继续关注,期待着不断从中发现闪光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蚂蚁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19-2023 果核发展 .All rights reserved.

Archiver|手机版| |陕ICP备19013355号  QQ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