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3-30 02: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画家维美尔作品

维美尔,这位在逝世以后被湮没达两个世纪的绘画大师,是十七世纪荷兰绘画的第三个重要代表。荷兰在十七世纪是欧洲经济繁荣的强国,文化艺术相当发达,产生了哈尔斯、伦勃朗,在欧洲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维美尔是继哈尔斯、伦勃朗之后独树一帜于十七世纪中期的大家。正值荷兰的文化艺术逐渐丧失其民主传统的时候,荷兰的德尔夫特市成为先进的艺术中心,而约翰尼斯·维美尔(1632** 1675)就出生在这个城市并终其一生于此。然而这位伟大的画家在生前虽曾为人所知却一贫如洗,负债累累,正当年富力强之时,却又溘然长逝,只活了43岁。死后又被人遗忘,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才被艺术评论家们重新发现,从此名声日隆,给了他以应有的地位。他被称为“沉睡了两个世纪的司芬克斯”,是“谜一样的画家”。他的生平也逐渐为人探索考证,始得知其概观。
维美尔出生于荷兰德尔夫特市一个经营客店兼贩卖画的中产阶级家庭。据考证,他曾经向伦勃朗最有才华的弟子法布里乌斯学过画。1653年,他正式成为故乡的画师,加入过公会 而且在1663、1669年两次被选为公会的会长。根据1663年一位法国收藏家专程拜访过维美尔求画一事推断,他在生前已经享有荣名,并且他在画坛的地位也已为社会所认可。但是他的家庭经济十分拮据,1672年,他因负债累累而不得不出卖父亲遗下的客店。去世以后,还留下了一大笔债务。他生活的艰难大概和他的多子女有关,据说他有十一个孩子(一说十个,另一说为八个)。他留下的画,据专家们鉴定,共存34幅真迹,其余的三十多幅都是别人伪托的赝品。
这34幅作品除少数肖像、风景和宗教画外,绝大多数是描绘市民日常生活的风俗画。而且绝大部分以中产阶级的家庭妇女生活为主,表现她们读信、弹琴、织花边、假寐以及种种杂务。《倒牛奶的女仆》即是其中之一,也是维美尔的代表作品之一。此画作于1658年,构图单纯、轮廓清晰,环境纯朴。女仆身体健壮,她塞起胸前围裙的一角,正在准备早餐,倾 倒牛奶。整个厨房非常简单,左墙有一扇窗户,挂着藤篮和马灯。桌上杂乱地摆着一些食物画面表现得朴素、宁静,普普通通,平平凡凡,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但一切都显示出活的真挚。画家注目的是通过日常的生活场景去发掘诗意,以朴实的抒情风格去打动观众。
画家戈佐利作品

这里介绍的《三王行列》的作者戈佐利,是安其利柯的学生,而且是他老师最得意的门生和助手。
不过,戈佐利与他的老师的画风迥然不同,是以鲜明的装饰性取胜。同时他与利比又有相同的地方,摒弃了单纯的宗教精神,而以写实手法描绘世俗生活的豪华。不过,他不同于利比的注重线条造型,而是注重色彩。由于他绘写了大量的节日和集会景况,又加手法细腻、色彩绚烂、装饰风味浓厚,从而成为当时新兴的市民阶级最赏识的一位画家,被推为最有才华的色彩大师。至于艺术史家们非常注重戈佐利的画,因为他的画是研究十五世纪佛罗伦萨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的最形象的“史料库”,尽管它们披着一件宗教的外衣。
这幅《三王行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戈佐利(1420-1497)生活的时期,正是市民阶级掌握佛罗伦萨政权的时代,市民阶级的上层代表梅第奇家族在十五世纪中、后期一直是佛罗伦萨的统治者。这幅《三王行列》就是为梅第奇的府第中因礼拜所需的厅堂而作的装饰画,作于1459年。《三王行列》的题材是圣经故事,说的是耶稣诞生以后,有三位博士(后来被推定为三位“王”),在东方观察到神奇的星,就来耶路撒冷寻找新生的救世主。途中,他们见到那颗星出现在前方,就按照星所提示的方向走去,终于在伯利恒找到了玛利亚和耶稣。他们欣喜若狂,即行朝拜 并献上了黄金、乳香等等贵重的礼品。但是这幅画所描绘的,实际 上是梅第奇家族在节日游行的隆重场面,非常豪华。所以宗教故事不过是件外衣,在这里已经将宗教画完全变成世俗生活的风俗画了。也因此,它不失为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典型杰作。
画中骑马的三位王,其实是梅第奇统治者父子三人的肖像。骑在一匹白马上,头戴镶有金色饰物的天蓝王冠,身穿金黄色华贵服装的少年国王,就是劳伦斯·梅第奇,他后来统治佛罗伦萨数十年 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这幅画在艺术上最能代表戈佐利刻划入微、色彩绚烂、具有浓厚的装饰风格的特点。构图上采用全景画形式,山峰起伏,山路曲折,丛林密集,以此组成背景,显得气势开阔。衣冠、服饰、马具、鞍鞯、山林、鸟兽,都刻划得十分细致、精确,充满豪华富丽的气氛。而且由于用了大量的金色,使画面具有古典风味。只是他的人物形象比较平庸,没有深刻的性格,这既是画家的弱点,也是中世纪影响的残余痕迹。
画家丁托莱托作品

丁托莱托(1518~1594),提香的第二个重要子弟。此人是威尼斯画派中最后一位大师。丁托莱托原名雅各布·罗布斯其,因他出身染坊,丁托莱托即是染匠之子的意思。他从小喜欢绘画,在染坊铺子里的墙上和地板上,到处都可以见到他的画。父亲不堪收拾,决定送他进提香的画室学艺。少年时代的丁托莱托飞扬浮躁,不大能遵循老师的指导,提香对这个年轻人的性格很不喜欢,曾经把他赶了回去。他却不以为然,后来给自己立下一个宏志:要把提香的色彩与米开朗基罗的形体结合起来。事实上,他确实从这方面去努力,终于在绘画上有所建树,创立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那就是构图颇有胆识,善于在暗褐色的背景前使形象出奇制胜,用光与影的对比来强调激烈的人体运动。他经常运用一些难以表现的透视角度来描绘人物,以加强画面的紧张气氛,画面节奏之急速,令人望而目炫。 丁托莱托很少用安详平静的调子,人的动势十分夸张,这固然出于艺术家的个性,但另一方面也反映着16世纪下半叶威尼斯社会思想的不安定。在那个时期,威尼斯的宗教思想已发生危机,种种骚动与不安都与反动的宗教势力的横行有关,因此下层人民的生活处于辛劳忧患之中。一方面是资产阶级的恣意作乐,另一方面是劳苦群众的悲苦境遇。
《银河的起源》这幅画约作于1578年,是画家晚期的代表作品,画面相当大,约148×165厘米,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它取材于罗马神话。据神话所说,主神朱庇特把他与人间妇女所生的一个孩子接到天上,然后派一个女仆将孩子送给他天上的妻子女神朱诺,让孩子能吸到朱诺的奶,就可以使孩子获得永生。画家在画中所表现的是那个飞翔着的女仆正把孩子突然送到朱诺身边的那一刻。由于朱诺毫无准备,不禁有点张惶失措,她慌忙地躲闪。身体似乎失去了平衡,这时,朱诺的奶汁飞溅,于是形成今天的银河,所以在英语中银河被称为“Milky Way”。
这当然是个美丽的传说。画家所以要以此作为绘画的题材,目的在于表现自己的艺术特性。
他善于准确地描绘人物的运动,不论人物横飞、侧置,任何难以刻划的形态,他都能精确地再现在画面上。同时,他又善于表现人体,特别是女性裸体的美感与魅力。这幅画就充分地发挥了丁托莱托的人体技巧。作者让女仆以俯身式的飞行姿态从右上角给朱诺送去婴儿,她与裸体的女神,构成画面的中心。女神是仰面的,倾斜着,在失去平衡中呈露出明亮的裸体,从而与女仆的俯伏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一对比之中的是婴儿,他刚伏在女神的乳房上。朱诺由于受惊而躲闪,从而倾斜躯体,伸开双手,使妩媚的裸体得到
了十分出色的表现。这时,乳汁四溅,使画面的动势又增添一分紧张的气氛。总之,在这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在表现人物的动势上,裸体的美感上,以及光线变化的复杂与丰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此外,在构图上,作者非常注重饱满。周围的小天使、远处的巨鹰 (它象征主神朱庇特)、右下角的翠绿孔雀,都是为了使画面充实饱满而进行的装饰,从而使整幅画显示出一个神奇的神话世界。
但是也不得不指出,《银河的起源》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虽然它充满了想象力,可是在人物的心理刻划上表现得很不够,女神的惊恐与突感意外的神情,没有被深刻地描绘出来。画家只是注重于表现人物的运动,裸体的美和空间的处理,却忽略了人物内心感情和心理的微妙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