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671|回复: 8

大家讨论如何把中国的精神融入到现代建筑中

[复制链接]

3

主题

3

主题

3

主题

积分
35
发表于 2007-12-10 06: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的古建筑在中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今后的中国营造将是现代的建筑技术和形式占据主流
如何把中国的精神融入到我们现代的建筑中?

大家都有什么想法

3

主题

3

主题

3

主题

积分
3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06: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比较多的是把中国传统园林的对景、以小见大的手法结合到现代建筑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

主题

3

主题

积分
3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06: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是易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主题

75

主题

75

主题

积分
1431
发表于 2007-12-11 00: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经!!请楼主讲来听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

主题

2

主题

积分
8
发表于 2007-12-11 05: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大的题目啊,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主题

117

主题

117

主题

积分
987
发表于 2007-12-11 06: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题目经常被提及,也似乎一直没有很好的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努力去寻找继承传统建筑文化和精神。刚在论坛里看到“树点”发的一些中式的住宅设计,就是一些很好的例子,在那些楼盘中个人更喜欢九间堂和第五园,因为相比观园和其他一些中式楼盘,九间堂和第五园在继承和发扬中国建筑精髓上更胜一筹,没有直接的套用沿袭传统的木作样式,而是在意境和精神的层面上用现代的设计理念、现代的材料、构造手法来再现传统。
    其实说到这个问题,我们都避不开的要联想到日本现代的建筑,日本的现代建筑在继承传统和吸收现代建筑文化上确实走在了我们前面,作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兼容并蓄,现代的材料、技术和传统的建筑意境、精神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当代日本建筑的特色。
    说到这里又要涉及一点,就是民族的性格和特点,日本是一个岛国,有着相对独特鲜明的民族特色,内敛、精致、独立……(可以参考读些这方面文章),而中国恰恰相反,是一个多民族的开放的,融合了多种文化的,混杂的、热烈的民族性格,(也许说的不够准确,但大致的意思如此)。例如中国的古代木建筑往往都装饰有鲜艳、丰富的色彩,大红的柱子,彩色的琉璃瓦片,甚至连庙宇、道观等清修之地也是明黄色外墙和朱红的柱子,日本的木建筑则多用灰色的调子,他们更喜欢用纯净、低调的色彩借以帮助自己达到内心的安静、平和。在建筑细部的处理上,中国唐代的木构往往尺寸宏大,饱满有力,(尽管到了元明清受少数民族的文化和自然资源限制,形制有所变化),而日本从唐代学过去技术之后,结合民族的特性,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就是追求极致的精细,对比日本的唐.昭提寺和我过现存的建筑可以明显的看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日本是一个单民族的国家,又是一个与外界相对独立的岛国,他们的这种民族精神和建筑文化得以很好的延续保存了下来,而中国的民族精神和建筑文化,则经过了多次外来文化的撞击和融合显的不那么纯净和难以简单的提炼和概括了,这也是我对于目前中国现代建筑难以向日本那样迅速、准确的继承传统建筑文化和精神的现象的一个大胆的看法,当然不是在找理由和借口,只是希望能尽快的找到目前中国建筑陷入尴尬境地原因和根结,更快的找到中国未来建筑之路!
    呵呵,一回帖就收不住了,权当是唠唠叨叨的一家之言,希望能抛砖引玉!: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

主题

3

主题

积分
3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2 05: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一直以来也没有希望找到答案
只是希望能够有更多声音
能够随意的幻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4

主题

4

主题

积分
96
发表于 2007-12-12 22: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倒觉得,根本没必要为这个问题而苦恼迷茫。中国人总是喜欢划清界限,分清内外,或者理解为民族的内向,什么外国的中国的,只要你中国的建筑师做出的东西,只要看上去不象外国的,那就是中国的,是当代中国的。等做的东西多了,就形成自己的风格了。风格是自发形成的,而不是哪个大师在某个会议上确定的。
虽然我们的行为会惹上帝发笑,但生存的前提仍然是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主题

104

主题

104

主题

千足小蚁

积分
876
QQ
发表于 2007-12-15 04: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先读读这些书,再谈建筑如何如何可能更清楚。:)

赵一凡《西方文论讲稿》
(脉络比较清晰,旁引的诸书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买来读读。)

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中国诗学》
(比较文学里谈到很多东西方在哲学和美学上的差异。互为参照,读来很清晰。)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蚂蚁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19-2023 果核发展 .All rights reserved.

Archiver|手机版| |陕ICP备19013355号  QQ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