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548|回复: 1

建筑在泡沫上的经济复苏

[复制链接]

663

主题

663

主题

663

主题

积分
3736
QQ
发表于 2009-8-12 02: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建筑在泡沫上的经济复苏

  冀志罡
  铅笔经济研究社

  资产泡沫也好,通货膨胀也罢,最主要的后果,便是财富转移。资产泡沫是对投机者的奖励,通货膨胀则是对穷人的掠夺。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相信大喜大悲会以如此快的频率交替出现。2007年,在举世繁荣的基础上,人们豪迈地宣称中国即将在若干年后取代美国的经济地位;2008年,又在哀鸣遍野中认定经济萧条即将来临;2009年,伴随着泡沫经济的重新泛起,人们再次豪迈起来:举世衰退,唯我繁荣。 短短数月,人们忘记了中国经济的出口依赖性,也忘记了就业史无前例地困难,只知道信贷与投资并举,股价与房价齐飞。

  好日子轻而易举就回来了。金融海啸仿佛不曾发生过。只要把信贷的闸门打开,让货币喷涌而出,不景气就可以在片刻间消失。把经济搞上去,看起来就是这么简单。

  我记得许小年教授曾经有此一问:如果发货币能救经济,那怎么会有衰退和萧条?是的,如果历史上的确有过衰退和萧条,那么,发货币就肯定不管用。

  这次会例外吗?

  衰退:不可承受之重

  回首2008年,上半年CPI节节上升,同比最高曾达到8.7%,令决策者如坐针毡。根据把CPI视同通货膨胀的流行看法,通胀已经发展到濒临失控的地步了。熟悉最近二十年历史的人都知道,通胀失控在政治和社会层面意味着什么。

  于是,所有你能想到的严厉措施都出台了。从利率频频上调、准备金率频频提高这样的正规手段,到禁止银行放贷、提前收回贷款这样的非正规手段都来了。效果当然很好,股价房价几乎同时下跌,民营企业叫苦连天。这样的政策再加上《劳动合同法》的正式实施,民企倒闭潮立刻就席卷了沿海诸地。

  之后的故事颇具戏剧性。谁也没想到,就在资产泡沫刚开始破灭的当口,大洋彼岸的金融海啸来了。首先出口遭受严重挫折,其次大宗商品的暴跌使国内大量投资面临失败,各路专家又不失时机地抛出了关于中国经济出口依赖性的种种预言,人们忽然发现,中国经济其实不如想象中的美妙。

  之后各路投资者便夺路奔逃。仅从数据上看,从2008年7月到9月,股市客户保证金以每月数千亿元的速度减少。房地产中介们则表示,100多万元的二手房几乎以每周10万元的速度降价,而买房者们仍在观望。沿海工业园区内工厂大量倒闭,2000多万农民工转眼间便被赶回了家。

  这是中国经济无法承受的挫折。资产价格暴跌令刚刚富起来的中产阶级重回贫困,工厂倒闭潮令城市化戛然而止,就业难让大学生迅速民工化。一句话,除了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极少数人外,社会的大多数人都在以极快的速度滑入底层。

  由此,决策层意识到,对中国来说,不仅通胀失控不可承受,衰退也同样不可承受。

  泡沫救市

  经济学上有个很像心理学的词汇,叫财富效应。当资产价格上升时,资产的持有者会以为自己变成富人了,于是大鱼大肉,这时消费畅旺,皆大欢喜;当资产泡沫破灭,人们又觉得自己变回了穷人,于是节衣缩食,这时消费萎缩,百业萧条。所谓财富效应,说白了就是财富幻觉。

  对政府官员们来说,要在短时间内甩掉“经济衰退”这个不可承受的包袱,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就是重新把泡泡吹起来。只要再次点燃财富幻觉,人们就会重新开始大鱼大肉的生活……

  要做到这一点,最方便的办法是鼓励信贷。信贷闸门一旦放开,资金便喷涌而出。然而,信贷的泛滥,未能救民企于危难。政府隐性担保的所谓“四万亿”投资项目,以及地方政府设立的国企,成为银行竞相争夺的“香饽饽”。而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贷款还是一样难。

  根据来源不同的数据,今年上半年释放的7万多亿信贷,有50%左右进入了各级政府项目。严格说来,这不是企业信用,而是政府信用。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经济复苏喊了半年,就业却丝毫没有好转。

  如果仅仅是上一堆“铁公基”项目,问题倒也不会很快爆发。然而,从现在的情形看,涌入股市、楼市的资金也在大量增加。半年时间,股价整体已经翻了一番,房价也开始上涨。各地“地王”频出,且国企成为买地急先锋,这些情况都表明,不仅资产泡沫再次膨胀,而且推波助澜者正是拿到了信贷资金的国有企业。

  政府信用的无节制扩张,以及相关信贷资金涌入资产市场,是今年以来资产泡沫的一大特点。而决策者的如意算盘是,用泡沫撑着宏观经济,等到西方经济尤其美国经济好转了,中国经济就可以顺利“软着陆”了。真能如此吗?

  谁更短视

  就在中国对世界翘首以盼时,世界也在以至少同样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中国。大家都期望,中国这次能成为挽救世界经济的独行侠。起码在目前,中国已经挽救了大宗商品的价格。自今年年初以来,石油价格已经差不多涨了一倍,而需求量实际上没增加多少。

  除了汽车和房地产,实体经济并没有好多少,这是每一个有社会经验的人都能看得到的。汽车业好转,主要原因是取消养路费、小排量车购置税减半两大利好,加上政府补贴推动的农用车销售;房地产好转,主要原因是按揭利率大幅降低,购房者支付能力提高所致。这些因素都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在需求大量释放后,后续需求如果要跟上,必须以就业和工资的改善为条件,否则迟早会下滑。

  而恰恰在就业方面,情形越来越不妙。中国历来是利润在国企,就业在民企。民企不仅背负着就业,还要承受极高的税负,以养活行政事业单位的大量冗员。今年以来,由于财政收入下滑严重,税务系统在增收压力下,不得不以各种非正规手段增税。不用说,这种新增的负担,又是落到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头上。

  就业上不去,工资就上不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不是以企业利润为依归,而是以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为依归。在越来越多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工资只会下滑,不可能上升。如此,未来的车市、楼市靠什么支撑?

  资产泡沫也好,通货膨胀也罢,最主要的后果,便是财富转移。资产泡沫是对投机者的奖励,通货膨胀则是对穷人的掠夺。在实体经济尚无好转的情况下,资产泡沫更是对苦心经营实业的企业家们的无情嘲笑。大批企业家抽出实业资本转战楼市、股市的传闻,显然不是空穴来风。 现在只有政府投资在增长。作为一个既负责制定游戏规则,又控制了绝大部分经济资源的市场参与者,中国政府完全有能力唱一出独角戏。但决策者心里也清楚,仅靠政府自己,这出戏是唱不了多久的。 我们经常看到政府官员公开批评企业家缺乏远见,不愿意技术升级,缺乏核心竞争力,甚至热衷于期货期权投机。但我们也遗憾地看到,政府官员实际上更加短视。一场远在美国的金融海啸,就让他们方寸大乱,不惜以近乎疯狂的信贷投放和资产泡沫拯救经济。而他们反复声称要严厉打压的劳动密集型和高耗能污染企业,在这场以救市为名的信贷盛宴中,再一次获得种种政策优待。

  令人欣慰的是,尽管目前一片经济复苏的呼声,真正的企业家们还是保持着冷静。他们没有贸然上项目,也很少参与“地王”的争夺,只是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企业的现有业务。这种冷静,与官员们的急不可耐恰成鲜明对比,谁更有远见谁更短视,一目了然。

  拿什么拯救泡沫

  再重复泡沫必然破灭的老话已经没有意义了。这就像吸鸦片。最好永远不吸,一旦吸上了,再想戒,就必须忍受极大的痛苦。没有谁愿意受苦。所以,只好继续吸下去,直到连鸦片都吸不动为止。

  当下的困境,是货币政策与经济体制相互纠缠的结果。仅仅动一个,是解决不了另一个问题的。为什么信贷洪水流不到民营企业?因为赚钱的行业都在政府手里,都由某个央企垄断着。不赚钱的企业,银行不敢贷,企业自己也不想贷。银监会甚至责令各大银行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希望施舍一点信贷来救活中小企业。但这种命令式的短期政策岂能救得了中小企业?

  为什么投资增长30%以上却解决不了就业?因为这些都是政府项目,而政府项目天生就不鼓励就业。进一步问,为什么民营投资起不来?因为付完税费和管制租金,能够合法从事的行业都没什么利润。

  所以,货币政策的选择空间,其实很小。除非拿出一个一揽子方案,将方方面面的问题一并解决,否则,仅靠格林斯潘式的政策微调,即便眼前可以蒙混过关,长远来看,也无法避免一场中国式“次贷危机”。更何况,中国人民银行有没有格林斯潘的智慧和技巧,还是个问题呢。(原发《新财经》)


3

主题

3

主题

3

主题

积分
107
发表于 2009-8-12 05: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房地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蚂蚁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19-2023 果核发展 .All rights reserved.

Archiver|手机版| |陕ICP备19013355号  QQ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