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375|回复: 10

确定“不确定性”的确定性——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思想解读

[复制链接]

29

主题

29

主题

29

主题

积分
160
发表于 2009-9-2 07: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cofield 于 2009-9-2 15:51 编辑

确定“不确定性”的确定性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思想解读
(该文载于《建筑师》杂志2009年4期)

王发堂等(武汉理工大学)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建筑世界中,世界活跃了一批富有才气和创新能力的激进青年建筑师。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图1)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在80-90年代浮出水面,之后迅速窜红而一跃成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企图对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思想进行分析。先是介绍他们的师承或他们前辈的相关建筑思想,其次介绍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思想,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形式的不确定性、功能的不确定性和方法的不确定性。

29

主题

29

主题

29

主题

积分
160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07: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师承关系
妹岛和世曾经说:“一般来说,我自己属于承上启下的一代。” 她承上主要是指承袭了伊东丰雄的建筑哲学,发展了库哈斯的观察和思考现实的方式。因此在解析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思想之前,就必须对这两位世界级的建筑大师的思想有所展开。
(一)伊东丰雄
在日本战后,存在着三个主要建筑流派,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是由大高正人、菊竹清训和黑川纪章等等当时的“少壮派”所展开的“新陈代谢派”的运动。“新陈代谢派”运动的时代背景,可以用丹下健三的1959年的一番话来做说明。丹下说:“在向现实的挑战中,我们必须准备要为一个正在来临的时代而斗争,这个时代必须以新型的工业革命为特征,……,在不久的将来,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即信息革命)将改变整个社会”。丹下在讲话中,很明显把新技术当作是对信息革命的应答措施。(但是,在当时信息革命的特征不很明朗,只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电脑和网络盛行的时代,这种特征才表现为越来越明显。)对信息工业社会的特征把握不很准确,也就使“新陈代谢派”无法拿出相应正确的对策。也就是说,“新陈代谢派”之所以很快就消失历史的黑洞中,就如它们自己的主张一样:即 “强调事物的生长,更新与衰亡”,主要的原因在于其思想着眼点的超前性和对信息时代特征的认识不足而造成的。也可以说“新陈代谢派”企图用工业技术(即工业社会的手段)去解决信息社会的存在的问题。相当于后来欧洲兴起的高技派,在欧洲的解构主义运动对“不确定性”冲刺失败后的无意识的反映。还有意大利的新理性主义干脆以建筑类型学的名义在进行“复古”的举措,瑞士的博塔就是新理性主义典型的继承人之一。也就是说,他们意识到“不确定性”的问题所在,但是却找不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和对策。“新陈代谢派”的主张的实质性问题(即对信息社会特征的认识问题)只有到了伊东丰雄才被真正地认识清楚了。“新陈代谢派”虽然自己在历史上没有结下什么硕果,但它的历史意义在于,为后来的日本建筑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人才储备,为当代日本建筑界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劲。
由于“新陈代谢派”内在不可克服的矛盾,无法把握实质问题,于是“新陈代谢派”的中坚分子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误读信息社会的特征,于是生发出种种的偏离:黑川纪章无奈地转向“新陈代谢派”的本义即生物学倾向以生物适应为基础的共生理论,从目前看来,这一支流后劲不足。矶崎新的历史后现代建筑虽然带动了日本后现代的探索,这一支在目前的活动基本上不属于主流。但是,由菊竹清训到伊东丰雄,再到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这一支流却呈现出自己旺盛的生命力。
菊竹清训和伊东丰雄的这一支流,保持“新陈代谢派”的思想出发点的高姿态,即以信息社会革命为背景,所幸的是到了90年代初,电脑、网络和IT产业的日渐兴盛,社会环境也开始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由物质社会向非物质社会转变日渐明朗,这样,“新陈代谢派”时期的社会背景不足的原因,渐渐地消解了,“新陈代谢派”自然又“死灰复燃”,最主要的是表现在伊东丰雄的建筑哲学。正是伊东丰雄,成为日本建筑界乃至世界建筑界中的一位关键人物,他将会影响日本和世界建筑未来的走向和新的发展趋势。
伊东丰雄与他的“新陈代谢派”的前辈不同,他抓住了信息社会的实质,因而针对信息社会提出了自己的建筑特点和主张,他敏锐地发现当代信息社会的一些特征:一、电子网络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改变了社会交流方式,也就改变了空间的存在方式。二、人成为失去场所归属和历史记忆的人。当今社会,人们流动性过大,工作流动过大。过去农业、工业社会固定的场所和固定的交际范围均被打破,人们行走在“旅途”之中。三、转瞬即逝的流行,也即在消费主义时代的浪潮,无数的符号和象征都拿来消费,但转眼即逝而且被新的流行符号所代替。四、瞬息万变的超级城市。在东京,每20年所有的建筑物都会推倒重建一次。从上述伊东总结出信息社会特征。(信息社会,西洋称为后现代社会或后工业社会,东洋称为信息社会或者电子媒体时代。)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就是“不确定性”。伊东紧紧抓住了后现代社会这种变化(即“不确定性”)的本质和精髓,从而在这个基础上建构自己的建筑哲学。
伊东的建筑哲学当初不是从信息社会着手,而是从自然中的“风”的流动开始,风无形无踪,飘忽不定,风的最大特点就是任意性、流动性、自由性。这与伊东后来的建筑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风的本质是飘忽不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作为一个主线一直贯穿延续到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哲学中。不过他们对于“不确定性”有着比伊东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产生了自己特定的建筑思想和建筑创作。在伊东早期思想中,“不确定性”表现为“风”,在建筑语言上主要表现在形的轻盈(图2),而后来的建筑思想表现为对半透明的偏好,发展为对建筑的意义或感觉上的轻盈感、流动感和临时性的深刻认识(图3)。也即为从建筑材料上采用如透明或半透明性的材质来塑造轻盈感。其实,从“风”的流动性到建筑的轻盈感和流动感有着很强烈的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可以看出伊东思想的内在逻辑性。但是伊东的建筑思想有着深深的社会基础,除了网络世界外,“虽然我从那些最基本和最直觉的事物中体味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啤酒罐、汽车等等),然而将它们转变成建筑一部分时,我融入到想要改变我们的社会结构激情中,换句话,对我而言,创作建筑不是目的而是我的生活方式”。
伊东对当代(后现代社会)的深刻领悟,他体会到了后现代社会的强烈的“不确定性”,这种渗入到了他的思想和毛孔中去了,他的建筑思想和建筑实践都是围绕着“不确定性”这个中心在转。也许,他今后的建筑思想还会继续发展,但是,这个“不确定性”的中心是确定无疑了。他对时代与社会的深刻领悟,自然又传递给他的学生们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这两位年青的建筑师心神领会后,在伊东的基础上开拓起自己的建筑事业。
(二)瑞姆 • 库哈斯
作为欧洲的建筑师,他也是早在70年代初,就意识到时代的“不确定性”的特征,这时间与美国的后现代主义的旗手文丘里所隐约感到的“模糊”(也即不确定性),时间相差并不大。文丘里在《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声称要模糊(即不确定性),不要清晰,应该说是时代变动的先知先觉。不过,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指导下,文丘里所倡导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走向表面化和粗俗化,比如抛弃现代主义而面向历史寻求灵感,或者面向俚俗文化寻求创作的源泉,这种粗浅地对待“不确定性”,最终扼杀了其在美国发展的后劲。有点值得指出的是,在欧洲本土,福柯、德勒兹、德里达等等著名后现代哲学家把后现代思潮在法国弄得风生水起,但在建筑界,欧洲似乎对“不确定性”反应比较迟钝,解构主义建筑运动,才开始露出了欧洲建筑师对“不确定性”的反应。也许可以这样推测,库哈斯之所以的到美国去,可能因为美国对后现代的“不确定性”感受较欧洲来说更加敏感,也更容易找到知音的缘故吧!
库哈斯对“不确定性”的理解,相对来说比文丘里他们深刻得多。库哈斯在《疯狂的纽约》中早就注意到建筑物外在严肃和内在功能的“不确定性”关系,而且把这种“不确定性”归结为“大都会文化”。“大都会文化”当然是后现代文化中一种典型代表。
也就是说,库哈斯在建筑功能上意识到一种“不确定性”,后来的建筑实践中,同时发展了一套设计方法的不确定性。库哈斯早年曾经当过记者和剧作家,他对社会变动的敏锐嗅觉,使得他很快地做出了自己的反映。在设计上,库哈斯把创造不是看作分析的结果,而是分析本身就是创作。正如他所说,“在程序和空间之间不存在界限”,也即“在分析与创造之间不存在界限”。库哈斯的分析基于多样(不确定性)的观点,是对时代特征的深刻领悟,不带主观的成见和已确定性(现代主义的方法)的看法来进行设计。创造性就来自于分析过程或者设计过程中的发现。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库哈斯的建筑好像就是方法的结果而不是库哈斯的设计的结果。他的设计方法就是基于分析过程的“不确定性”的发现,也许可以说,他的设计似乎在质疑事物为何这样而不是那样,以一种批判的精神在看待这个世界中的物和事。他的成就在于这种“不确定性”方法的首创和使用。但是,更多地表现为,从宏观层面即在社会层面展开他的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设计实践。要指出的是,伊东也同时发展出了一套设计方法上的不确定。
在建筑设计上,库哈斯从来不遵循传统的建筑设计规则,一反从既定的功能定义的方法,从功能的拆散和分解,批判性研究功能的内在的社会含义,在对功能的肢解和分析中形成一种对功能的认识新方法,认识的结果就是产生功能内在单元的重组。这种功能的重组,在设计过程中不是作为设计的目标或者预设,而是分析过程的“不确定性”的发现,是一种创造。库哈斯的建筑实践以这种方法作为基础,为自己的设计寻求切入点。如CCTV的大楼环行流线,广州歌剧院的观众厅和舞台的分离,法国巴黎图苏大学图书馆模糊楼层的设计思想,从客观上来发展了建筑设计方法的“不确定性” (图4,图5),同时也发展了功能的“不确定性”。这种方法的“不确定性”基于设计方法或设计的切入点来说,在建筑史上,应该说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其实,如果我们分析库哈斯的建筑设计历程,可以发现,他早期注意到建筑功能的不确定,发展到设计方法的不确定。其实从逻辑上看,可以看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拓展,之间有着很强的逻辑关系。
库哈斯的早期的功能不确定性和现在的设计方法的不确定性,影响到了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设计思想,而且,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并把它们向纵深方向推进了一大步,也就是说,对此,他们的理解相对于创始者库哈斯来说,有着更为深刻的领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29

主题

29

主题

积分
160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07: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思想
建筑界从上个世纪60-70年至今,一直酝酿和加深对“不确定性”的认识,虽然经过了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浅层解读或者误读,终于走向其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时候,这在新一代的建筑师如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身上表现得更加尤为明显。在前面师承关系上,可以看出建筑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只有作为三位一体完整地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确定地说建筑界对后现代社会中“不确定性”真正地领悟了和理解了。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形式上的不确定性,功能上的不确定性和设计方法的不确定性。其实,还有概念的不确定性,观念的不确定性等等。这些都可以归属到上面的三种之内,从目前建筑界的发展状况来讲,和当代人们对建筑认识深度来看,分成三个方面来论述,应该说可以比较全面地把建筑上的“不确定性”的发展成果阐述清楚。
(一)形式的不确定性
形式的不确定性,正确地说法应该是视觉上的不确定性。在伊东丰雄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建筑的轻型材料的使用,从而造成建筑的轻盈感或者说漂浮性。伊东是从风的研究开始对建筑的流动性和轻盈感所作理解的。初期,他对“不确定性”的理解,也多局限在形式的“不确定性”上。到了后来,他偏向了对“半透明性”理解,这个转变应该是对形式“不确定性”的理解的飞跃,甚至可以这样说,是从写实性的“不确定性”向写意性的“不确定性”的巨大的飞跃,这一点至关重要,乃至后来影响到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的视觉上的“不确定性”,使得他们建筑的空间、通灵剔透,具有“禅”一样的纯净空间(图6)。
虽然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领悟到了这点,并且把老师的认识推到极致。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处理,没有伊东丰雄那样,用材料的“形式”来营造轻盈的气氛。他们的建筑形式反而是笨拙的方形、圆形或方形和园形组合而成的。他们的建筑外在体量(形式)透出了一种拙朴,但是他们建筑的材料(透明性或半透明性)的使用,应该削弱了形式(体量)的呆板(图7)。他们很多建筑采用了玻璃和半透明的玻璃作为外在围护结构,但是它们不是完全透明的玻璃,或者有意识地在玻璃的光学效果作一番研究和改进。即使用实体的墙面作为围护结构,他们也尽量减薄墙体的厚度,提高墙体的明度和亮度,尽力降低墙体的笨重(确定)感和敦厚感。有时在墙体上随意开设洞口,也是营造轻盈感的有效措施(图8)。在建筑室内多采用密柱,以尽量减少柱子的直径,以获取建筑上的轻盈感。同时也尽量压薄楼板和屋顶的厚度,来降低楼板和屋顶的自重,而来从形式上减少笨拙感(图9)。上述的方法可以确保获取写实上的“不确定性”。同时,在室内的饰面材料尽量要用反光或透光的材料。
最让人惊讶的是,他们写意上的“不确定性”感,他们把视觉上的“不确定性”几乎推到了极致。在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室内,阳光透过半透明玻璃弥漫在室内,光线被钝化而变得柔和。浅色或白色或朦胧透明的或反光等材料,不断钝化光线,同时透过或反射柔和光线,经过透明材料或半透明材料的光线在室内轻盈地来回传递(反射),最终使得室内形成一个朦胧、纯净和半透明的“光的海洋”(图6)。这种“光的海洋”呈现天堂般的美丽和魅力,把时代的“不确定性”感用建筑语言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是晶莹、不是剔透,而是朦胧、氤氲和柔和,纯净得近乎禅一样的空间。我们眼前只有柔和的光线,物体消失了。视觉上的感受,给予人心灵强烈的震撼,与现实生活中弥漫着电子媒体时代的虚拟的世界的“不确定性”融为一体。他们的建筑作品使我们似曾相识地体验到电子时代的“非真实的梦幻世界”。在我们内心深处获得的电子时代的“不确定性”印象,在我们眼前奇迹般地出现了,我们感到精神(或者灵魂)与外在物质世界的融合了,我们感受到这个时代的脉动和心跳。“不确定性”感在我们不同感觉和体验中来回游动,最终使我们融合在这个时代的“不确定性”中。“不确定性”精神成为我们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它同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到这个世界的玄奥深处,体验来自于宇宙的奇妙,充盈我们单调的心灵。
二、功能的不确定性
功能的“不确定性”,是库哈斯早在1972年写作《疯狂的纽约》时,就已经意识到。不过后来,库哈斯仅是从宏观层面,对现有的功能单元,打破进行重新组合而已。而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在库哈斯的影响下,以及在日本文化作为中介的情况下,他们极其深刻地领悟到时代的脉搏。在某种意义上说,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对功能的“不确定性”的理解,是以日本的禅文化的内心细腻和独特感受作为接受基底,由于库哈斯没有这一层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他几乎无法想象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思想,能够会是他的思想的延续和发展。这样,功能“不确定性”是从库哈斯的宏观层面的功能的分析与组合到了他的继承者的思想中,变成了微观层面上,对人的基本欲求和日常需求的分析。也就是说,库哈斯的思想和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思想之间已经发生很大的飞跃,从宏观层面已经跃到微层层面,而且深入到人性之中,应该说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这一飞跃是历史上建筑发展的一次飞跃。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在现代建筑大师中,路易•康的功能设计方法与此类似,对于之间的承接关系,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风格被库哈斯称为“平面建筑图”。他们先是设想在一幢建筑中发生的日常生活行为。与一般功能分析不同的是,功能主义分析者会把建筑中所有的发生活动归结为不同的功能单元,然后把这些功能关系进行分类和组团:即按一定的标准,如动静等等进行归类,然后进行重新组合。他们最大的特色就是把房屋的功能按常规的、抽象的人性来设计的。因此,这样建筑功能就显得很全面(面面俱到)和抽象(呆板),因此也失去了活力。因为不同的业主的不同的性格或喜好等等都被一元化(确定化)或者抽象化,这种确定性思想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它无法满足人们内心中多元的和不同的欲望,无法激励个性化和多元化,自然被历史抛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而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他们对建筑的日常活动的分析,同时对这些活动进行一种新的归纳和分析,并且与业主取得思想上的沟通,结合业主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经历,综合设计师对日常生活的分析或人性的理解,定格于业主所喜欢某些生活经历片段作为构思的源泉。以这样构思作为设计中主题,从而排斥其它的一些传统的功能分析,并且把这种构思作为基础,放大或者是同构繁殖,真正把设计做到了业主的内心深处。从某些意义上来说,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抓住业主的某一方面的偶然的生命经验,这种经验也许是业主自己内心潜藏多年,而自己也许未曾意识到,而被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给揪出来、放大,突出为业主量身而订做建筑。建筑师把业主中的特殊的偏好或者欲望,进行放大,变成在建筑中的一种普遍性的东西,这是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功能“不确定性”的精髓。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普遍性只是针对特定的业主而言,不是针对抽象的人性而言。
他们的设计源自于他们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源自于他们对周遭生活和现实的深刻领悟。由于设计的功能的“不确定性”,即使同一类型建筑如别墅,也会造成千差万别,因此,他们突破常规的功能分析的循规蹈矩,他们以心理医生的职业精神来观察生活,研究人们日常行为,企图从中挖掘出活生生的和水灵灵的鲜活人性和生活。在他们的心中,根本没有规则(确定性)可言,一切都是“不确定性”的,一切都是变化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唯有真实的是他们在为活生生的人做设计,作“心理”分析。他们对业主的或潜在客户的日常需求欲望的解读,并且用建筑语言把他们清晰地表现出来,他们的建筑“……,(而是)放任和鼓励藏于人们内心的随机性的行为。”妹岛和世曾经说:“我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是要抛弃固有的、过时的住宅模式,而重新建立一种新的模式。我认为这种固有模式很独断独行,没有现实基础。”在N-博物馆和弹球盘厅的结构设计是为了表现人们在其中的活动轨迹。在Y-住宅的设计中,我试图把人们活动的轨迹与周围的环境协调在一起。
由于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是抓住人性的某一特定欲望或需求加以放大,因此,整个建筑的组织就肯定是存在一种功能的同构性,这必然表现在建筑空间形式的同构性和相似性,因此他们空间或者形式就是显现处视觉上的相似性,也即简化了建筑内在空间的复杂性,使得他们建筑上显得很纯净和干脆和简洁,这应该是这种方法“自动”带来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当你试图探索和理解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世界时,令你惊讶的是无需任何努力,你已经走进了他们的世界。但同时你又发现那儿并没有什么可以探索的东西,没有什么可以理解的东西。简单的错觉不久旧消失了,之后,我们什么也看不见。” 因此他们建筑空间的内在品质的简洁与形式的简洁,强化了他们建筑轻快和“不确定性”的品质。简洁并不简单,这也是他们的建筑思想的玄妙之处。
在再春馆制药女子公寓中(图10),没有刻意的功能分析。在该设计中尽量不分割死空间,最具特色是像马桶、厕所和厨房等设施随意地散落在建筑之中,没有刻意地安排,一切都是“不确定性”的。“一切都是反对程序化和刻板。在李子林住宅中,建筑师抓住小女孩内心交流的欲望,然后放大,使得该建筑的窗户剧增,从哗哗作响的窗户,看到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令人不可思议的视觉感受中展开、延伸。” “栈桥I”(图11)中他们抛弃了的日常活动为基础形成的功能组团,而直接研究日常活动,并且把Platform(栈桥)的概念加以放大,上升为建筑的主题。在他们后来的公共建筑中,由于业主不是单独的个人,而是一个团体,这样使得设计很容易滑向抽象的功能主义,但是他们并没有,他们而是走向对某一群体(即该公共建筑可能用户)的潜在欲求,这一点无疑对他们来说也是具有相当的挑战。但是他们不负众望,迅速地完成了这个转变,近年来,在国际上的不断中标就是世界对他们这种转变的认可,对于他们转变的内在形式和具体方法,还有待更进一步地追踪和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29

主题

29

主题

积分
160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07: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方法的不确定性
这一点应该是前两种“不确定性”的一个基础或者是一个保障,也就是说,先具有方法的“不确定性”,才能保证形式的“不确定性”和功能的“不确定性”的结果。因此,方法的“不确定性”研究与他们内心的思想更为接近或者说本身就是他们思想一个最直接的外现。研究他们的方法“不确定性”就是接触到他们思想精髓最切近的途径。
妹岛说:“我所经历的是设计过程本身和在寻找过程中无数的可能性,对我来说,设计就是一个不断接受的过程。”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在设计初期尽量避免概念,也尽量排除或不超前决定他们的目标和方法。即使到设计的第二阶段,他们也尽力把新的可能性放进系统中。在很多设计中,他们不确定主题,在随着各种可能性的深入,才会慢慢地转入到主题中。设计过程中,没有确定的主题,没有确定概念,一切都是在设计项目在分析过程中,展现出它的各种不同的特征和魅力。由设计师凭借直觉在过程中捕获有价值的信息,一切都处在“不确定性”之中,一切都处在“模糊”之中。从表面上,好像是这套设计方法在“自动”产生设计成果。
他们的设计方法另一个可贵之处,就是“我们通常表现为把一项工程线形地分解为众多的部分动作,从最初的缺乏决心到定义工程中每个可能的重要方面” 。从表面上简单理解为,我们把每个工程分成不同子项目,然后由子项目的内在规律决定该项子项目的内容或者形式,建筑师在收集子项目后,再结合自己的理念而设计出一个建筑项目,这是通常的设计思路(即目前设计院体制常见设计方法)。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设计方法完全与上面的理论中不同甚至相反,上述方法可以称为“从下而上”的设计方法,而他们方法则是“从上而下”的设计思路。
在设计过程中,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紧抓住他们的宗旨“不确定性”。首先要保持一种“原始理念”也即“不确定性”的理念。其他什么都可以不定,就这点是肯定的。他们把工作细化成各个细小的部分,但各个细小的部分有这个“原始理念”即“不确定性”,围绕这个“不确定性”展开研究,紧紧的抓住这“不确定性”的中心。比如,在设计结构时,他们总是与工程师紧密结合,为了保持形式上的“不确定性”,即轻盈,他们把柱子直径压缩到6CM左右,这样势必增加柱的密度,反过来,由柱的密度来反推柱子的直径,不能放松对原始理念的追求,更不会接受结构师提出符合结构规律但破坏“不确定性”的结构方案。而我们通常的设计方法,把方案交给结构工程师,结构工程师根据结构的内在规律,对方做了符合结构规律的修改,方案此时回到建筑师那里已经面目全非了,或者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就把结构规律加予方案之上。因此导致是结构规律侵占了建筑师的想象空间,窒息了建筑师的创造性。最后,不同子项目收集起来了,建筑方案与设计师的原始想法可能相差距甚远,建筑师只能在这样的基础上做些有限的思考和修改。大多数建筑师都曾有过体会:最初的设计方案未成形时非常美妙,在外化为现实时或发展成清晰的建筑方案时,经过各个工种的修理,已经面目全非了。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方案则尽量排除这些工种对他们原始理念的限制,而在每个阶段事必亲躬地与其他工程师交涉(不是交流和协商)。他们决策事无巨细,“从一堵墙的厚度到玻璃地固定方式,从承量木的深度到地板的宽度比例。”他们这一套“从上而下”的设计思路,排除了外在因素的干扰,尽量保持他们“原始理念”生命力,致使他们建筑设计在最终成果上表现出他们所坚持的“不确定性”的意向和感觉。在设计过程中,正如他们的老师伊东丰雄所说:“好像局外人叫做工程的工作消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29

主题

29

主题

积分
160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07: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结语:
对于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正处于他们事业上升时期,而且还没有到他们的颠峰状态,今后的发展方向正如他们所抱有的“不确定性”信念一样,处于不确定性中。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他们在世界建筑舞台上将发挥巨大的导向和先锋作用,目前只能向他们表示关注,密切注重他们“不确定性”的新动向。
哲学家所说,世界是一切不断变化的,但又说唯一不变的就是 “变”本身。哲学家的深刻指出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关系。同时,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两位建筑大师的理念是“不确定性”,一切都是不确定性。但是反过来想,“不确定性”就是他们建筑理念上的“确定性”。他们在建筑历史上的巨大功迹是确定了“不确定性”的理念在建筑中确定性的地位,这应该他们给建筑界最大的贡献之一。

参考文献:
1.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 编著 《妹岛和世+西泽立卫的作品和思想 》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年8月
2.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 编著 《伊东丰雄的作品和思想 》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年8月
3.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 编著 《瑞姆 • 库哈斯的作品和思想 》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年11月
4. [韩] C3设计 编著 方诩珊 余阳 张燕 译 《伊东丰雄作品集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年6月
5.高宣扬 著 《后现代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
6.吴耀东 著 《日本现代建筑》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 1997年6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29

主题

29

主题

积分
160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07: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
1.jpg
2.jpg
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3

主题

23

主题

archier

积分
699
QQ
发表于 2009-9-2 11: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个
理性的分析!感性地创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主题

0

主题

积分
13
发表于 2009-9-20 02: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啊 1# Scofiel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

主题

2

主题

积分
39
发表于 2010-4-16 04: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顶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主题

0

主题

积分
71
发表于 2010-5-3 08: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要是有pdf就好了
坚持不是罪过,固执亦能成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蚂蚁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19-2023 果核发展 .All rights reserved.

Archiver|手机版| |陕ICP备19013355号  QQ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