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功作品:采摘亭,是介于阳澄湖和有机农田之间的方盒状建筑,竹子做的竖向隔断和玻璃墙面组合,让建筑的垂直界面像薄纱一样半透明,整个建筑体态安静、纤细、轻盈、灵动。 董功觉得网络上这些“溢美之词”其实并不那么值得自豪,或者说自己是被“误读”了。“我只是做了一个建筑师该做的事”,他说,“所谓的近乎于苛刻地追求细节,我给你举个例子,诺曼·福斯特属于对细节苛刻的,他为了把窗棱从4 厘米做到 2 厘米,可能要把建筑的造价翻一倍。”相比之下,董功自认为的“苛刻”,只是“我们的图这么画了,你就必须这么做。如果你不这么做,我就跟你较真。” 一个建筑师要求施工方完全按照图纸建造,并且全程追踪建造过程,保证按照建筑师的意图良性发展,在今天的中国竟然已经是种“美德”。“同样的话搬到西方语境里,可能一点意义也没有,因为它们早已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在当代中国,为了迎合飞速城市化带来的时间和利益的压力和诱惑,建筑师为了找到他们的生存方式去迎合现实,却偏离了建筑师真正应该关心的问题,比如能否营造更好的生活,建筑是否有好的品质……” “从这个层面讲,现阶段说说态度和方法,是有意义的。”董功的做事方法在如今的年轻建筑师中,很有代表性。同样,他的成长轨迹也很有代表性——从中国最好的高校建筑系毕业,出国留学,在全世界最好的建筑系读硕读博,出来以后顺理成章地在全世界最好的建筑事务所打工,之后回到中国,单枪匹马地开办设计事务所,通过三四个独立操作的项目得到业界关注和认可。 直向建筑事务所从成立到今天是第五年,一度面临过“是个项目都是好事”的求生存阶段。2009 年,昆山城投在网上看到董功设计的“华润置地广安门生态展廊”、“天津张家窝镇小学”及合肥“瞬间城市”,找到了董功,请董功为他们设计昆山阳澄湖边有机农场的几个建筑。 项目从 2010 年开始设计,这是直向建筑的转折点。“一个很好的开端”,董功总结道,同时也结识了“投缘的甲方”。
天津张家窝镇小学,设计师将一个共享的交流“平台”设置在二层,最大程度上带来该空间使用的易达性和必达性。从最早的采摘亭,到后来的休憩亭、信息亭,到有机农场入口凉亭,合作多达四次。也是因为采摘亭的成功,董功被“建筑传媒奖”发现,他之前所做一系列项目也被人拿出来用作正面教材。采摘亭是介于阳澄湖和有机农田之间的方盒状建筑,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竹子做的竖向隔断和玻璃墙面组合,让建筑的垂直界面像薄纱一样半透明。整个建筑体态安静、纤细、轻盈、灵动。但采摘亭给董功带来的也不全是赞誉。就在不久之前的一次业内研讨会上,有人专门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在那么原始的土地上做那么工业化的房子?”按照建筑界流行的理念,在水乡气息浓厚的江南,大概白墙灰瓦才最靠谱。但这样的做法恰恰就是董功所谓的“肤浅的模仿”。“我非常同意建筑评论家刘东洋的话,人过了天真的年代,就不要再装天真了。建筑也一样,旧时代已经过去,就不要再从旧东西里找,干脆大胆地、坦率地在新的环境里创造新的东西。”“如果要你在一座古镇做一个建筑,你会怎么做?”董功想也没有想:“我相信我不会把传统的砖和瓦用到建筑上。”他提到贝聿铭的作品。这位建筑大师在中国的著名作品,包括香山饭点和苏州博物馆,都是带有明显的中国符号的。董功更喜欢的是贝聿铭在美国时早期的纯现代主义作品,“真实,不做作,粗犷的混凝土、钢、玻璃,充分表现了工业的美。”董功回忆,“我去过的几个房子,都很受震撼,情感的力量一点都不亚于老房子。”“在巴西、西班牙、日本,这些国家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工业化建造里,浓浓的地方情感,人的生活品质,这都是可以解决的。”董功做的建筑绝大多数都位于空旷的荒野中,没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他也希望未来能在很有历史很有生活肌理的城市片区里盖房子。但他一定还是用现代的方式,呼应和尊重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