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论坛所发资料,请勿转载,违者必究,谢谢合作!
————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居住单元概念设计简要说明 由于这学期参加了国际建协组织的学生竞赛,我将此次竞赛的设计同时也作为我毕业的设计。
此次竞赛的主题为“Extreme creating space in extreme and extrodiary condition”(极限条件或极端环境下的空间营造)。 我对主题的理解是:极限,本身就是一个趋近于的概念,如数学里的函数极限,它是一个无限逼近的概念,但并没有绝对化。极限条件可以是外界的,自然或是人类社会,也可以是内在的,如人的精神方面,绝望,压抑等。那么极限条件下的空间的营造也有两种思考方向,一种就是适应,如何在外界的极限下来维持,还有一种就是表现,怎样将这种人心的极限用建筑的语汇表现出来。
依据任务书的要求,我将设计方向定位于人的居住与自然环境条件之下产生的矛盾的解决,将范围选定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将地点定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端地区具有普遍特征的一个小流域单元上——长武的王东村所在地。因为它是构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无数最小单元的一个,通过对这种单元的人居与环境建设模式的探讨,将对黄土高原整个沟壑区的人居生活的改善具有普遍性和重大意义。通过这种概念性设计,我希望找到一种能适应这种极端恶劣环境下的人居形式,使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同时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 面临的极端条件:人居环境恶劣,人居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该地区地貌极不稳定,沟壑向塬面的扩展造成居民每年都向背后的塬面退居
——耕地被沟壑大量侵蚀,人民生活贫苦
——雨季(8、9、10、11月份)成涝,旱季缺水,生活饮水困难,灌溉无保障 由于降雨的极不平衡分布,造成雨季大量雨水汇集冲蚀沟壁,引起水土流失,使塬面面积减小,人居无定所。旱季严重缺水,难以满足基本生存条件。
同时,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极大破坏了生态系统。特别是坡边建房和坡地开垦,导致更严重的水土流失。
具体表现在:人类在沟坡及塬边上的建筑活动极大破坏了本来就十分脆弱的敏感区,更加剧了土壤流失的速度
针对当地农民这种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通过用规划和建筑的方式寻找一种积极遏止水土流失的方法,来维护这片土地上人类生活的家园,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抑制沟壑扩大,保卫村落居住安全
合理利用雨水,蓄积使其发挥作用
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得到继承和延续
规划理念:宏观上,针对这样脆弱的生态系统,总体的规划理念是通过生态安全格局的建立,控制生态景观中的某些关键局部,以及和空间其它部位的联系,达到维护或修复这片区域的生态系统,进而促使这里的生态逐渐恢复。这样的布署如同中国围棋的战略,它要求用最少的“棋子”获得最大的安全空间。中观层面上,引入生长的概念,面对这样残缺不完,并且还在继续被蚕食的土地,方案中运用了“皮肤更换”的概念来实现它对其控制区域的“治疗”。通过更换新的“皮肤”使这些“战略点”具有很强的生长与自我调节能力,使这片脆弱的土地重新焕发活力。微观层面,即建筑单体的形式,借鉴传统的窑洞形式,改善传统窑洞的缺陷,营造一种雨水收集与建筑结合的“吸水空间”。
规划结构: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将塬面划分为三个圈层,即建设敏感区、居住区和农耕区。同时,封闭沟壑育林。
居住聚落规划:面向未来的发展是一种逐渐更新改造的过程,是一种人适应自然的过程。在这个层面上引入生长的概念,建立战略点,营造生长点,即绿化和雨水终端收集点。在此基础上,依据汇水线分布和汇水量的大小设置控制点,即次一级的涝池。在各控制点的周围布设居住点,人们绕水而居,以解决用水矛盾。随着不断更新完善,形成和谐人居环境。 建筑设计:建筑与环境是一个协调适应的过程. 在这种极端环境之下,建筑的形式应该具有适应性。方案采用六边形形式,以六户围绕涝池而居,在居住单元的每个角点设置集雨器与中间涝池相通。涝池、集雨器与建筑组合,形成了一种六边形“吸水空间”,多个这样的“吸水体”的集中建设,实现建筑群“海绵体”效用,从而达到了在这一层面保水固土的目的。
在倡导新的居住模式的同时,旧有居住形式通过功能置换,赋予它新的功能意义。
方案是在努力尝试生态理念在设计中的具体运用。通过对产生水土流失原因的分析,建立雨水收集体系与人居相结合的模式,同时解决了水土流失与生活生产缺水的矛盾。方案只是对这种特殊环境之下人居模式的一种可行性的探索。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指导老师:蔡辉 于汉学
学 生:董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