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286|回复: 1

[转帖]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彩画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主题

2

主题

积分
6
发表于 2006-5-28 00: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彩画

彩画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
可缺少的装饰艺术。可分为三个等级。
  1,和玺彩画
  是等级最高的彩画。其主要特点是: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
补以花卉图案;画面两边用《 》框住,并 且沥粉贴金,金碧辉煌,十分壮丽。
  2,旋子彩画
  等级次于和玺彩画。画面用简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两边用《 》
框起,可以贴金粉,也可以不贴金粉。一般用次要宫殿或寺庙中。
3,苏式彩画
  等级低于前两种。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两边用《 》或( )框起
。“( )”被建筑家们称作“包 袱”,苏式彩画,便是从江南的包袱彩画演变而来的

和玺彩画是清代官式建筑主要的彩画类型,《工程做法》中称为“合细彩画”。仅用
于皇家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堂、门等重要建筑上,是彩画中等级最高的形式。
和玺彩画是在明代晚期官式旋子彩画日趋完善的基础上,为适应皇权需要而产生的新
的彩画类型。画面中象征皇权的龙凤纹样占据主导地位,构图严谨,图案复杂,大面积使
用沥粉贴金,花纹绚丽。
和玺彩画在保持官式旋子彩画三段式基本格局的同时,逐渐剔除旧花纹,加入新花纹
:藻头部分删去了“旋花”;枋心绘行龙或龙凤图案,枋心头由剑尖形式改为莲瓣形,以
求与藻头轮廓线相适应;箍头盒子内绘坐龙,等等。清代中叶以后,和玺彩画的线路和细
部花纹又有较大的变化,画面中主要线条均由弧形曲线变为几何直线:藻头部位弯曲的莲
瓣轮廓变为直线条玉圭形,亦称“圭线光子”;皮条线、岔口线、枋心头等线路都相应地
改为“Σ”形线。
和玺彩画用金量极大,主要线条及龙、凤、宝珠等图案均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
线(也叫大粉)或加晕,以青、绿、红作为底色衬托金色图案。其花纹设置、色彩排列和
工艺做法等方面都形成了规范性的法则,如“升青降绿”、“青地灵芝绿地草”等,逐渐
完善成为规则最为严明的彩画形式。根据不同内容,和玺彩画分为“金龙和玺”、“龙凤
和玺”、“龙草和玺”等不同种类。
和玺彩画主要用于紫禁城外朝的重要建筑以及内廷中帝后居住的等级较高的宫殿。太
和殿、乾清宫、养心殿等宫殿多采用“金龙和玺彩画”;交泰殿、慈宁宫等处则采用“龙
凤和玺”彩画;而太和殿前的弘义阁、体仁阁等较次要的殿宇使用的则是龙草和玺彩画。
使用和玺彩画的各处宫殿,由额垫板均为红色,平板枋若用蓝色,则绘行龙,若用绿色,
则绘工王云。


旋子彩画俗称“学子”、“蜈蚣圈”,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其最大的特点是在藻头
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旋子。旋子彩画最早出现于元代,明初即基本定型,清
代进一步程式化,是明清官式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彩画类型。
旋子彩画在每个构件上的画面均划分为枋心、藻头和箍头三段。这种构图方式早在五
代时虎丘云岩寺塔的阑额彩画中就已存在,宋《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中“角叶”的做法
更进一步促成了明清彩画三段式构图的产生。
明代旋子彩画受宋代影响较为直接,构图和旋花纹样来源于宋代角叶如意头做法。明
代旋花具有对称的整体造型,花心由莲瓣、如意、石榴等吉祥图案构成,构图自由,变化
丰富。明代旋子彩画用金量小,贴金只限于花心(旋眼),其余部分多用碾玉装的叠晕方
法做成,色调明快大方。枋心中只用青绿颜色叠晕,不绘任何图案;藻头内的图案根据梁
枋高度和藻头宽窄而调整;箍头一般较窄,盒子内花纹丰富。
清代旋子花纹和色彩的使用逐渐趋于统一,图案更为抽象化、规格化,形成以弧形切
线为基本线条组成的有规律的几何图形。枋心通常占整个构件长度的三分之一,枋心头改
作圆弧状,枋心多绘有各种图案:绘龙锦的称龙锦枋心;绘锦纹花卉的称花锦枋心;青绿
底色上仅绘一道墨线的称一字枋心;只刷青绿底色的称空枋心。藻头中心绘出花心(旋眼
),旋眼环以旋状花瓣二至三层,由外向内依次称为头路瓣、二路瓣、三路瓣。旋花基本
单位为“一整二破”(即一个整团旋花,两个半团旋花),视梁枋构件的长短宽窄组合,
又有勾丝咬、一整二破加一路、加两路、加勾丝咬、加喜相逢等多种形式。岔口线和皮条
线由明代的连贯曲线改为斜直线条。
旋子彩画按用金多寡及颜色的不同可分为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
、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五墨、雄黄玉等几种。


苏式彩画源于江南苏杭地区民间传统作法,故名,俗称“苏州片”。一般用于园林中
的小型建筑,如亭、台、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门的额枋上。

明永乐年间营修北京宫殿,大量征用江南工匠,苏式彩画因之传入北方。历经几百年
变化,苏式彩画的图案、布局、题材以及设色均已与原江南彩画不同,尤以乾隆时期的苏
式彩画色彩艳丽,装饰华贵,又称“官式苏画”。
苏式彩画底色多采用土朱(铁红)、香色、土黄色或白色为基调,色调偏暖,画法灵
活生动,题材广泛。明代江南丝绸织锦业发达,苏画多取材于各式锦纹。清代,官修工程
中的苏式彩画内容日渐丰富,博古器物、山水花鸟、人物故事无所不有,甚至西洋楼阁也
杂出其间,其中以北京颐和园长廊的苏式彩画最具代表性。
南方气候潮湿,彩画通常只用于内檐,外檐一般采用砖雕或木雕装饰;而北方则内外
兼施。北方内檐苏画与和玺、旋子彩画相同,采用狭长枋心,外檐常将檩、垫、枋三部分
枋心连成一体,做成一个大的半圆形“搭袱子”,俗称“包袱”。根据包袱内画题的不同
,可分为“花鸟包袱”、“人物包袱”、“线法套景包袱”等。包袱的轮廓用若干连续折
叠的线条构成,作多层叠晕。内层称“烟云”,以青、紫、黑三色为主,外层称“托子”
,以黄(土黄、樟丹)、绿、红三色为主。轮廓大线用墨线或金线。包袱两侧的藻头若为
青地,则画聚锦、硬卡子;若为绿地,则画折枝黑叶子花或异兽、软卡子,即所谓“硬青
软绿”。红色的垫板上大多画软卡子,箍头内绘回纹、万字、联珠、方格锦等图案。
根据建筑规模、等级与功能之分,并依工艺、用金量、退晕层次等不同,可将苏式彩
画分为金琢墨苏画、金线苏画、黄(黑)线苏画、海墁苏画等不同种类。
紫禁城内苏式彩画多用于花园、内廷等处,大都为乾隆、同治或光绪时期的作品。慈
禧太后对苏画特别偏爱,将其居住过的宁寿宫等处彩画均改作苏式,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建
筑原有的统一风格。近年,故宫博物院根据档案记载逐步恢复了彩画原状。


[ 本帖最后由 archiant 于 2006-5-28 08:57 编辑 ]

5

主题

5

主题

5

主题

积分
9
发表于 2006-5-28 00: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heihei
zhongjianshi zhongxue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蚂蚁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19-2023 果核发展 .All rights reserved.

Archiver|手机版| |陕ICP备19013355号  QQ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