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554|回复: 9

[国际]日本《新建筑》2006设计竞赛——信息环境下的公共空间

[复制链接]

104

主题

104

主题

104

主题

千足小蚁

积分
876
QQ
发表于 2006-9-17 04: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japan-architect.co.jp/docomo/2006/en/index.html

以上是官方公布的竞赛具体内容。
主题应该是——信息环境下的公共空间
可以先注册,得到一个注册号。
提交作品的最后日期是2006年12月8日。(12月8日是日本收到作品的截止日期,所以注意留余邮寄作品的时间。)

[ 本帖最后由 ZRZ 于 2007-1-16 00:42 编辑 ]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104

主题

104

主题

104

主题

千足小蚁

积分
876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9-28 12: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下午把这个竞赛的图本打印了一张,放在院馆的前厅。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参加则需要抓紧时间了。
竞赛的PDF文件,我在这也上传一份:

docomo_E.pdf

579.27 KB, 下载次数: 2397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主题

104

主题

104

主题

千足小蚁

积分
876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9-28 13: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的《新建筑》住宅设计竞赛的一些命题:
2006——


2005——
為配合2005年9月在日本東京召開的『2005年世界永續發展建築會議』(The 2005 World Sustainable Building Conference in Tokyo),在日本國土基礎設施交通廳的支持下,《新建築》雜誌舉辦本次競圖。新建築住宅競圖自1965年開始,每年舉辦一次。本屆以『為住宅的永續發展提出行動與對策』為主題。二十世紀,人類因為大規模生產與消費獲得社會繁榮,然我們必須為此繁榮付出的代價遠超過想像。我們面臨著地球生態危機,如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冰川退縮以及礦產、農業和海洋資源的牯傿弘暋D。1987年聯合國提出的『永續發展』策略,使當代人開始關注環境問題,並成為人類保護環境的共識。各國政府和各行業組織亦發出環境警告,如果人類對目前的生態和工業體系不採取措施,那麼在未來50-60年中,人類將遭受巨大的天災。本競圖即為因應這項全人類的危機徵求提案,採以兩階段方次進行。第一階段將於七月由評審委員安滕忠雄與Richard Rogers各選出三名決賽者以進入第二階段。這六位獲選者必須在2005年9月20日的SB05東京研討會中發表他們的提案,屆時評審委員將公開決定獲勝者。

2004——
2004日本《新建筑》住宅建筑设计竞赛(2004年9月3日)

    竞赛主题:多维住宅(House of Multiple Dimensions)在80多年前爱因斯坦的新发现就推翻了牛顿的理论学说。时间是以运动的状态在消逝,然而我们大多数人仍然将时间看作是一个绝对条件。布赖恩••格林在《美丽的宇宙》中试图以线性理论寻找解决一般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之间的矛盾,要人们从根本上改变对空间、物质和时间的认识。一个250平方米的小住宅可以作为这种实验的载体来进行超过四维的建筑实验;这个住宅的实验现象是一个十分关键的要素。但这种住宅必须适宜于居住。将空间、时间和材料(从分子形态到几何学特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进行探讨,把这个住宅当作一个“思考实验”。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8

主题

8

主题

积分
134
QQ
发表于 2006-10-10 13: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竞赛要求(翻译版)

在未来的智能环境下(无处不在的电子计算机环境),公共空间将以怎样的方式存在于社会中?

公共空间是指供认于事物交流的空间。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智能化的环境),计算机技术带来的全新的交流方式将遍布每一个角落,此时,公共空间将呈现出怎样的形态?让我们为这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寻求可能的空间形态。“移动通讯”将不仅限于电话联络,而是拓展到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交流互动。以上种种变化将伴随城市形态的巨变。目前的城市建筑形式,将不能适应将来“移动式”(MOBILE)的新型交流方式。

让我们为将要来到的“MOBILE”时代展开想象吧!十年后,科技发展将使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更便捷的移动电话通讯和INTERNET网络技术,又如人口增长、出生率下降、老龄人口增多、家庭状况、当地社会状况、能源问题、全球经济变化、环境问题,等等。)

同时,尽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不曾涉及未来建筑空间的问题,但我们仍然期待着智能时代为我们带来新的交流与生活方式。

奖励:一等奖,一名,2,000,000日元;二等奖,二名,500,000日元;优秀奖,七名,100,000日元。
获奖作品将刊登在日本建筑期刊《A+U》2007年第3期上。

收稿日期:2006年12月8日

报名方式:登陆https://www.japan-architect.co.jp/docomo/2006注册,获得报名注册号
要求:表现方式不限,可为机绘、手绘、模型照片,但仅限在一张图纸内完成(600mm x 840mm)。另,说明文字可为日文或英文,英文限100个词以内。
同时,邮寄图板的同时,请附加一张作品的VCD,DVD光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8

主题

8

主题

积分
134
QQ
发表于 2006-10-10 13: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报了名的快进来 !!

想参加的去网站报名。
报了名的来这里相互认识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主题

104

主题

104

主题

千足小蚁

积分
876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1 14: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七点斑竹了!

我也推荐一些相关的读物:

《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 威廉·J·米切尔 著
《E—托邦 ——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 威廉·J·米切尔 著
《我++——电子自我和互联城市》 威廉·J·米切尔 著

威廉·J·米切尔
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设计系主任,教授建筑、媒体艺术和自然科学。已出版的著作有:《被改造的眼睛:后摄影时代的视觉真实》、《建筑的逻辑》、《计算机协助下的建筑设计》等。

===================================================

《数字化生存》
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著

Nicholas Negroponte 是MIT媒体实验室的主席和共同创办人,并且是媒体科技的Wiesner教授.Negroponte自1966年起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他是建筑机械集团的奠基人,负责许多人-机界面接口的关键新技术。他出版了《New York Times》的最畅销杂志《Being Digital》,该读物被翻译成了四十多种语言。Negroponte担任摩托罗拉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并且是一个以投资信息与娱乐科技为主的风险投资公司的一个特殊的合作者.他是WiReD杂志的创办人之一,并且是一个投资超过40个(包括三个中国的)企业的”天才投资家”。他帮助建立了”2B1基金”,并出任该基金的主席。该基金致力于实现让世界上最偏远和最穷困地区的孩子都用上电脑的梦想.

[ 本帖最后由 ZRZ 于 2006-10-11 22:48 编辑 ]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主题

104

主题

104

主题

千足小蚁

积分
876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1 14: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比特之城”的出现显示人类最终将获得一个超级延伸的栖息地,其所提供的日益密集和广泛的连接将很快——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创造规划和设计真正世界性社区的机会。这样的社区超越地理界限和社会背景,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带来新的挑战。比如说,如何营造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怎样分离工作与生活?大、小城市有没有可能发现重新构造自身的机会?国际比特圈需要什么样的宪法、制度、公共政策和法律?最终,我们都得重新思考一个问题:地理还是命运吗?


--------------------------------------------------------------------------------
内容简介:

     未来信息时代的城市是什么样的?构成城市肌理的建筑又以怎样的面貌呈现?本书从电子会场、电子公民、比特业等多角度, 既系统又深入浅出地勾勒了被信息高速公路所连结的未来“软城市”的实质空间、位置、建筑及城市生活方式。它旨在说明:软件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控制不断增强,比特的运用不断普及,未来的城市便是一个数字化的空间。


--------------------------------------------------------------------------------
作者简介:

     威廉·J·米切尔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设计系主任,教授建筑、媒体艺术和自然科学。已出版的著作有:《被改造的眼睛:后摄影时代的视觉真实》、《建筑的逻辑》、《计算机协助下的建筑设计》等。


--------------------------------------------------------------------------------
详细介绍:

     在接近一个时代的终结和另一个时代的开端的时候,人们仍然会心存妄想,觉得事态的发展可以被延迟,甚至被逆转。就好像一个上升的抛射体由于受到重力的滞碍,在全速前进之前保持垂直不动一样,传统的拉力会减慢人们向新时代迈进的势头。在最后一刻一切平静如水,但一旦顶点被越过,历史自身的分量就会压迫我们越来越快地脱离我们所熟悉的场景。在过去几年里世界经历的正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所有东西正在我们面前变得陌生起来。新的、令人目眩的未来主义旋风令老式的未来学看起来像一幅静物画。
    在真空中,一片羽毛和一块石头坠落的速度一样快,但在现实世界里,由于摩擦的缘故,石头会先掉在地上。建筑本来因其沉重迟迟不愿起飞,而它现在正在超过那些较“轻”的学科,直面未来的变化和转折。威廉·米切尔和尼古拉·尼葛洛庞帝两人都具有建筑学背景,这并不是偶然的,他们在同一年推出的两本谈论未来的书《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和《数字化生存》也必然会被人们放在一起谈论。
    同出麻省理工学院(一位是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一位是媒体实验室主任),米切尔和尼葛洛庞帝都参与创造了他们眼中的未来。两本书着眼的都不是今天而是明天,只不过,尼葛洛庞帝关心的是明天的生存,而米切尔念念不忘的是明天的城市。如他所说,“在一个计算和电信无所不在的世界里,身体能力借助电子手段而大大增强,后信息高速路时代的建筑以及超大规模的信息企业层出不穷。在这样一个时代,城市的概念受到了挑战,而且最终必会重新定义。计算机网络像街道系统一样成为都市生活的根本。内存容量和屏幕空间成为宝贵的、受欢迎的房地产。大多数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活动转移到了电脑化空间。其结果是,我们必须从根本上重新系统阐释我们所熟知的城市设计问题。”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场面:一代人认同的所有确定因素都受到震撼,一切都需要修正和改写。在这种时刻总会出现一些关键性论著,其内容激励着下一代人作出努力。在建筑学上,罗伯特·文图瑞(Rtbert Venturi)1966年所著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就是这样一本书。那种“轻柔的宣言”,宁愿“放弃显而易见的和谐一致而选择有生命的混乱”,打破了束手束脚的枷锁,拓宽了探索和表现的道路。他的思想开启一代新风,好的、坏的甚至极丑的样式都随之冒出地平线。从许多方面看都可以说,这本书在耗尽能量前带领着建筑师度过了后现代主义阶段,融人解构主义大潮,而在此过程中它的能量的确也消耗殆尽。解构之后怎么办呢?
    解构之后,到电脑化空间拓荒去。大多数建筑师,大胆的也好,陈腐的也好,惊世骇俗的也罢,神秘隐晦的也罢,无不试图把技术作为某种潜藏挂念看待,而现在技术不仅赢了分,而且还抢了其他东西的风头。在更具远见和冒险性的建筑理论家那里,当初对技术的犹豫不决已化作了满腔热情。很明显,不甘寂寞的新技术不仅在帮助大家完成旧有的任务,而且改变了我们已知的社会的本性。
    米切尔的《比特之城》是最早尝试全面解析信息时代建筑和城市新变化的努力之一,它为建筑师拥抱新理论、新实践、新教育和新创造的运动打下了一定的根基。作者自称这是一次“在信息高速公路沿途走马观花的调查”,这种说法大致准确。本书的确像速度很快的兜风,许多地方都是一晃而过,而它们中有不少所在值得故地重游。
    米切尔相信,在21世纪我们将不仅居住在山钢筋混凝土构造的“现实”城市中,同时也栖身于由数字通信网络组建的“软城市”里。由于旧的人体版本——猿猴2.0版(Monkeys 2.0)已不能满足需要,我们人人都变成了电子人(cyborg)。谁能为我们在这个崭新的空间中导航呢?米切尔说电脑化空间的许多问题足够一位“网上亚里士多德”回答的,这披露了他的哲学偏好。亚里士多德最伟大的成就在于,他对人们当时掌握的所有知识进行分门别类,为宇宙创立了一种深刻的秩序,由此显示出他君临天地的智慧。米切尔的书,从《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到《比特之城》,一直以亚氏为楷模。在大学里,米切尔所教授和研究的领域是设计理论、计算机在建筑和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图像和图像合成,他的所有著作都有包罗万象的气概、尽管这样,《比特之城》还是稍稍有些不同,它不仅想面向更广泛的读者说话,而且也试图解决更深远的问题。未来的城市是什么样子?建筑文化会发生怎样的变迁?这些变迁与经济、政治等深层领域是什么样的关系?21世纪的比特之城的建立将不再像以前一样仅局限于建筑行业,新的公共空间的建筑师将来自信息业的(现有的和将会出现的)各个方面,他们中既有专家,也有黑客。我们可以观察到,无论是数字化电信革命、方兴未艾的微电子化,还是比特的商业化以及软件日益主宰物质形式,均表现了建筑和城市化的新的背景。它们勾画出了新兴的、但仍然模糊难辨的21世纪城市的轮廓。这些现象表明,“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关键的任务不是敷设数字化的宽带通信线路和安装相应的电子设备(我们毫无疑问能做到这一点),甚至也不是生产可以通过电子手段发行的内容,而是想像和创造数字化的媒介环境,从而使我们能过上我们所向往的生活,并建设我们理想中的社区。”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新型建筑和城市规划问题?这重要吗?米切尔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数字化时代新兴的城市结构和空间组合将会深刻地影响我们享受经济机会和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共对话的性质和内容、文化活动的形式、权力的实施以及由表及里的日常生活体验。大规模的、难以阻止的变化正在发生,但我们并不是被动的个体,无力支配自己的命运。如果我们了解现实,如果我们能够揭示和探索不同的未来,我们将能够找到干预——有时是抵制——变化的机会,进行组织、立法、部署和设计。”
    放眼现实,你也许会观察到两种互相矛盾的现象:大多数城市都是丑陋的,而且还在变得越来越丑陋,然而这种自然景观和公共空间的庸俗化却好像拥有巨大的活力。这种观察可能会使心中仍存美感的人感到失败的绝望。似乎没有一种设计改良能够有力地对抗粗俗的商业化、民众的无动于衷和危险的长官意志的合击,正是在它们的合击之下,公共空间一点点趋于解体。米切尔的想法是用计算机和通信网重新构建公共空间。考虑到建筑在塑造人的社会存在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以及互联网带来的文化冲击,可以说米切尔触及了一个具有紧迫性的问题。在书中,米切尔多次提到古希腊城市的会场(agora),它是城市公共场所的原型,根据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的记载,它处于城市的中心,是一个开放的供人们开展公共生活的地方。对于城市、而不仅仅是聚居地来说,拥有一个会场非常关键。米切尔断言,由于全球化的计算机网络破坏、取代和彻底改写了我们关于集会场所。社区和城市生活的概念,电子会场在21世纪的城市中将会同样发挥关键性的作用。米切尔的历史感令他生发了许多有趣的联想。例如,他把软件“代理人”比喻成“希洛人”,古斯巴达的国有奴隶;莱克格斯(Lycurgus)为了使少数斯巴达人能够奴役数量大得多的希洛人,制定了严苛的法律。只有在科幻小说中我们才会想到机器人的权利或者那种对自己的创造物的弗兰肯斯坦式的恐惧,但米切尔把“希洛人”与“代理人’讲称,给这种情势赋予了实用意义。他还在书的开头称自己是一个电子浪荡客(flaneur),令人想起波德莱尔和本雅明笔下的巴黎流浪汉:他们终日在大街上游荡,观察这座伟大城市的生活,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成为展品。当然,与他们不同,米切尔是穿行在代码和逻辑关系构成的网络之中。他把编写代码的程序员称作“享有特权的大祭司”,暗示读者可以构想一场“电子宗教改革”,绕开教会和神职人员而直接膜拜自己的上帝。
    阅读了《比特之城》的大半内容之后,你会发现一个潜在主题暗暗浮出水面:这本书一开始似乎是要向建筑师预报新时代的到来,但慢慢却走到了另一条路上。米切尔不厌其烦地把每一种建筑样式同其在电脑化空间中的对应物对照分析,比如医院与远程医疗、监狱与电子监视系统、百货商场与电子商场等等,建筑在未来建设中的意义由此显得格外突出。“最终,建筑物会变成计算机界面,计算机界面会变成建筑。”米切尔本来是要为面临信息大潮的绝望的建筑师敲响警钟,但结果他的行文却变成了一种说理,论证建筑作为历练多年的艺术和科学,绝不能在未来被等闲视之。城市和组成城市的建筑并不是一种中性的东西,它们回答了人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对城市和建筑的探索——包括其智力工具和研究方式——在预见未来“比特之城”的面貌时价值非凡。事情很清楚,实体构造不过是建筑物中最容易为人认识的部分,根本不是主旨,而尽管今天建筑的物质表现形式异彩纷呈,建筑师们长期思考的深层次课题却远未穷尽。所以,这本为建筑师写的书变成了供建设世界的世界公民阅读的书。
    这本书从很多方面看都是一本富于预见性、值得一读的好书,但我们却期待得到更多的东西。如果要依靠城市来理解网络,那么我们就需要对城市的概念来一番彻底梳理;城市形态如何制约着人类的心理,社会理想怎样在城市中得到体现,特别是,近期的城市设计在哪些方面加剧了群体性的社会异化。城市的意象是一种隐喻,由于科幻小说的影响,由于计算机的内在架构,以及当代都市体验发生在越来越虚拟化的场所这样的因素,很多人把网络看作一座城市。隐喻代表着一种有记忆、有感情的认知,城市与网络之间的确有结构上的相似性,但正因如此,我们才需在似乎永无休止的数字化进程的早期,仔细斟酌用以诠释新环境的语言,因为它将决定我们对网络的可能性和不足之处的认识。
    然而,我们在米切尔这里看不到他对现代西方都市的批判(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家都不乏这样的批判),对非西方城市的观照更加不可求。而且,评说城市的一些基本框架也未能进入米切尔的视野之内:他没有、或很少提到本雅明、马克思、托克维尔、韦伯、博德里亚、维利里奥……而如果我们想要规划未来城市,这些理论家的视角是不可缺少的:为什么不从过去的错误中学习而要创造条件去走老路呢?
    在一个方面米切尔十分顽固:他拒绝正视网络技术所带来的负面的东西。这一点他与尼葛洛庞帝一脉相承,他们眼中只有“闪闪发亮的、快乐的比特”。他低估了读者,更重要的是,他低估了网络。给《比特之城》以灵感的亚里士多德式逻辑同时也使得米切尔不得不等待未来的希波达摩斯(Hippodamos,米利都城的设计者,亚里士多德笔下的城市规划奠基人),寻找一种能够容纳电脑化空间的网状逻辑。全书有很多大胆的推断,但其思维方式却是线性的。米切尔描述了一连串的两极对立:空间/反空间,物质/非物质,同步/异步,窄带/宽带,……但他却没能深人其中任何一个话题。并且,他似乎对灰色区域也不感兴趣,留给读者的是一种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选择。
    实际上,电脑化空间比这本书所预言的要复杂得多。虽然我相信感觉器和效应器将来会像电一样普遍,世界将成为一个真实场景和虚拟场景的混合物,我还是对虚拟世界中的“比特之城”更感好奇,当主页(homepage)变成了家居,热表(hotlist)变成了主街之后,我们会怎样造访或邀请他人造访各自的个人化数字之乡?
    米切尔非常聪明地把全书放到了网上(http://www-mit-Press.edu/City_of_Bits/)。据他自称,《比特之城》是第一部同时在纸页和网络上刊行的著作。登载该书的网站本身就是一座“比特之城”,虽说网站经过精心设计,但由于它鼓励读者自由发表意见,踊跃提供链接,这座城市很快陷入某种无政府状态之中。就像最好的城市一样,它欢迎大家的强化努力,但也不排斥反抗的声音。
    阅读网络版与阅读传统印刷书籍的最大差异是,你不会阅读同一个文本两次(赫拉克利特一定喜欢这句话!)。最终,这一网站会成为一处电子遗迹,就像特洛伊城一样。那时我们需要的将是电脑化空间中的考古发掘。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主题

104

主题

104

主题

千足小蚁

积分
876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1 14: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
网络时代的“田园城市”——评威廉·J·米切尔的《比特之城》
作者:符 英 上传:yeguiren
  神奇的计算机网络现在像一场风暴席卷着全球,正以其无法估量的巨大冲击力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人们用“革命”这样的字眼来描述着它所带来的变化。在20世纪之中,给人类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无疑是创造了像计算机网络这样具有革命性进步的科学技术的力量。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或多或少影响到建筑和城市的发展。这就像电影的发明同时也就意味着电影院这一新类型的建筑的产生;火车的使用带来了火车站的诞生;汽车的普及则改变了延续千年的城市的形态;电梯技术的日趋完善,使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成为可能,也从此改变了都市的天际线。如同温斯顿·丘吉尔那句广为传扬的警句所说的,“我们造就建筑,建筑也造就我们”。有谁可以想像计算机网络会如何改变建筑和我们每天生活在其中的这个城市的面貌呢?作出回答这一问题的尝试之一就是威廉·J·米切尔的这本《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
  作者威廉·J·米切尔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实际上,他和那本著名的展望未来的畅销书《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一样,都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耐人寻味的另一个共同点是,这两个人都具有建筑学的学科知识背景。不同的在于,前者是建筑和城规学院的院长,而后者则是媒体实验室的主任。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听起来很亲切,既有空间,又有场所,还有公路,都是我们所熟悉的词汇,但到底他讲述了些什么呢?

“电子公民”
  想像一下当你面对镜子里的另一个你的时候的感觉,那里只是你的幻象,它没有灵魂。但当你在计算机网络之中“冲浪”的时候,你的肉体和你的灵魂就产生了分离,你的电子化身成为网络世界中独立的“电子公民”,在电脑化空间——赛博空间(cyberspace)中游荡。“在硅出现以前的许多漫长的世纪里,我们的祖先只能依靠自己的细胞质做一切事情”。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神经系统与身体网、眼睛与电视、耳朵与电话、肌肉与致动器、手与远程操作机、大脑与人工智能,米切尔为你打造出一副全新的身体,把你从旧的人体版本——猿猴2.0版全面升级。因此你不得不面对一些新的概念,并与那些你熟悉的概念相比较:空间与反空间、物质与反物质、集中与分裂、同步与异步、观看与参与、相邻与互联。这些是汽车所不能带来的变化之处。因此,米切尔认为“数字化时代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们必须着手为空间中的人体建造新的理论框架”。事实上,当你沉浸在网络之中的时候,你无法辨别你的存在究竟是真实的,还是仅仅是一群比特的游戏。就如在那部被译为《骇客帝国》的美国科幻片The Matrix中,男主角尼奥始终困惑的就是自己到底是真实的存在,还是只是由Matrix制造出的生活在虚拟的现实中的什么东西。米切尔风趣地指出:“也许,当身体的界限和神经系统的边界变得不那么明晰的时候,哲学不得不把灵魂/肉体问题作为灵魂/网络问题加以重新概念化。”

“重组的建筑”
  当人演化成“电子公民”后,建筑也将发生变化。米切尔接着讲道:“数字化信息溶解了传统的建筑式样。我们所熟悉的形态一个个消亡。重新组合的残片随即产生了新的变体。”于是门面、书店、书库、美术馆、剧场、校舍、医院、监狱、银行大楼、交易所、百货商场、家等等这些建筑类型就都分别在网络世界中有了相应的替代者:界面、比特店、服务器、虚拟博物馆、娱乐软件、虚拟校园、远程医疗、电子监视系统、自动柜员机、电子贸易系统、电子商场和电子之家等等。米切尔富有想像力地一一描述和比较了上述的这些例子。实际上,几乎所有类型的建筑都可以在网络世界找到它的电子版。甚至在相互竞争的时候,看不见的比特也开始击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过论证,放弃了以2 100万美元扩建其法学院图书馆的计划,而是选择购买了超级计算机,读者可以通过电脑来检索和阅读需要的书籍。这种变化意味深长。每一个建筑师都应该思考一下需要如何去面对即将到来的一切。同时,重组的也不仅是建筑本身,以往那些隐伏在建筑背后的许多东西:人的行为、经济的价值、政治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文化的习俗等等都将相应地进行重组。多少年来,人们都把建筑称作“用石头记载历史的史书”——石头没有了,“重组的建筑”还能记载历史吗?

“软城市”
  在网络时代,人和建筑都进行了重组,城市的概念也将被重新定义。米切尔精辟地指出:“计算机网络像街道系统一样成为都市生活的根本。内存容量和屏幕空间成为宝贵的、受欢迎的房地产。大多数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活动转移到了电脑化空间。其结果是,我们必须从根本上重新系统阐述我们所熟知的城市设计问题。”在这个城市之中,房地产不再是看得见的土地和房屋,它们变成了主机的内存和硬盘,可以无限制地扩充和添加;人类的法律也会被程序代码的规则所代替;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私密空间,围护你的不再是墙壁、门窗和门锁,你必须借助加密软件和口令,就像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那样;网络的规则代替了社会风俗,违反了这些规则,你就会受到惩罚,你会被“踢”出网络或是被限制进入某些空间。比特在电话线或是别的什么线上以“光”的速度运动,有如城市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和车流。在现实世界的城市之中存在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问题在网络世界的比特之城同样也会存在。显然,米切尔认为,比特之城的结构将借鉴现在城市的经验。同时,作为人类许多世纪以来的栖息地的城市的形态也将会受到比特之城的影响,这就犹如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时代的城市所发生的变化一样。由比特构筑的“软城市”将与现存的由砖头、混凝土和钢铁堆积起来的“硬城市”并存,互补,相互竞争,一起构成新的世界。
  威廉·J·米切尔洋洋洒洒地从人讲到建筑,又从建筑讲到城市。现在让我们再回头看一下本书的副标题: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其实他在副标题中提出的空间和场所并不是我们在传统建筑学中所熟悉的那些概念。全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建筑与城市的书,倒并不如说是更接近基于信息技术的对未来的预言。在这一点上,他所做的与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倒十分类似。或者说,作者的目的正如他在开篇中所讲述的,是要“将建筑与城市置于新的背景下进行重新建构”,他认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关键的任务,是想像和创造数字化的媒介和环境,从而使我们能过上我们所向往的生活,并建设我们理想中的社区”,“它的重要性在于,数字化时代新兴的城市结构和空间组合将会深刻地影响我们享受经济机会和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共对话的性质和内容,文化活动的形式,权力的实施以及由表及里的日常生活体验”。在这部书中,作者并没有讨论传统建筑学在网络时代所发生的变化,在这里他所讲的“空间”和“场所”其实应该是电脑化空间中的“地址”和“软件建筑”。但即使这样,他所关注的问题与传统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目标并无二致——创造一个人们理想的生活环境。
  人类的这种努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革命,都会给人们新的希望。在100年前的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出版了他的名著《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尽管他的理论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实现,但也深深地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城市形态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如果我们再努力向前追溯,还可以发现在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和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时期希波丹姆斯的“米利都”城。甚至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其哲学名著《道德经》中,也有过这样的憧憬:“小邦,寡民,……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煟菠牐玻笆兰湍┑耐?络革命,再次给人类一次创造新生活环境的机会,我们可以把威廉·J·米切尔的这本《比特之城》看做真正的乌托邦理想——完全没有任何实在的存在。但问题在于,它是否会是“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呢?米切尔并没有告诉我们在网络时代之中,我们这个现存的城市的出路,人口、环境、能源以及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如何解决。当我们的灵魂独自在网络世界的比特之城中游荡的时候,我们的肉体会如何存在呢?
  另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这次人类建设新家园的活动之中,我们现在的这些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将会发挥怎样的作用。多少个世纪以来,我们手中都是砖、石头、木材、钢、水泥和玻璃这些具体的物质,我们谈论着功能、形式和艺术之类的问题。尽管计算机和辅助设计软件大大改变了我们工作的方法,但充其量也只能算做一场范围和深度都很有限的设计手段和设计方法的改良而已。米切尔指出:“这一新拓居地将彻底打破古典范畴,对古典时代至今建筑师们所使用的语言进行重新建构。”在古典时代,建筑师以柱式规范作为基本语言;在现代, 则以空间作为基本语言进行行操作。如果真如米切尔所预言的那样,“建筑会变成计算机界面,计算机界面会变成建筑”,那么,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将不得不以计算机程序语言作为基本语言。也许,我们可以套用米切尔的话来这样表达: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会变成计算机程序员,而计算机程序员会变成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到那时,我们也不用像现在这样担心如何称呼现代之后的现代,它们将和所有我们曾经熟悉的建筑学一起变成“古典”。或许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何《比特之城》和《数字化生存》的作者不约而同地都具有建筑的学科背景了。
  在每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来临的时候,总有一些敏锐的智者以里程碑式的著作为我们指引方向。我们可以列举很多这样的例子?熗新硭埂つΧ?的《乌托邦》,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还有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勒·柯布西埃在他1924年版的《走向新建筑》中曾经这样号召道:“一个伟大的时代刚刚开始,存在着一种新精神……”?煟长犗衷诰涂?始试图评价威廉·J·米切尔的《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这本书的重要性也许为时尚早,但它的确为我们指出了一片待开发的充满希望的土地。在这篇短文的最后,还要特别补充一个这本书与《数字化生存》的共同之处,就是,译者都是范海燕和胡泳,译得十分精彩。尤其是译者的那篇前言《“地理还是命运吗?”》,更是一篇好文章。出版社是“生活·读书·新知”的三联书店,同样出色。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主题

104

主题

104

主题

千足小蚁

积分
876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7 03: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看见FAR2000的竞赛公告,把题目翻译为——“信息包围下的公共空间”。
这样应该更好理解些。:)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主题

104

主题

104

主题

千足小蚁

积分
876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7 03: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建筑设计(公共空间)国际竞赛(截至日期:2006年12月8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    来源: 自由建筑报道   发布时间: 2006-10-19 15:02:40  

主题:信息包围下的公共空间

内容:公共空间是人与事物的交流场所,但由于新的信息交流与交通手段的变化、尤其是电脑及数字技术的出现对公共空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将此变化称为一个“动态的”或“变动中的”社会,这不只是指手机或互联网技术方面的动态变化,而且也影响到了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交流空间。通过竞赛发现“动态”社会变化中的新的社会价值以及社会与技术的变化模式。预测未来10年间与人们生活有关的手机、网络的技术发展以及环境污染、老龄化、家庭生活方式、全球经济化等方面可能产生的新问题。

主办:日本动态社会研究会

奖项:一等奖1个(奖金2百万日元)
      二等奖2个(每个奖金50万日元)
      三等奖7个(每个奖金10万日元)

日期:2006年12月8日前提交参赛方案

提交:图纸比例、表现方式不限,设计方案打印在600mm×840mm白纸上(不要裱装);请附0400字左右的项目设计说明(英文或日文);请将上述文件存入CD-R,DVD-R或DVA-RW光盘一并交寄(图片格式为JPEG,3000×2250pixels at 72dpi)。

邮寄地址:Shinenchiku-Sha Co. Ltd.
          NTT DoCoMo, Inc. Mobile Society
          Research Institute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Competition 2006
          2-31-2 Yushima, Bunkyo-ku
          Tokyo 113-8501 Japan
          Tel: +81-3-38117101
          www.japan-architect.co.jp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蚂蚁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19-2023 果核发展 .All rights reserved.

Archiver|手机版| |陕ICP备19013355号  QQ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