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33|回复: 0

中国古建快速入门之-斗拱篇

[复制链接]

662

主题

662

主题

662

主题

积分
3736
QQ
发表于 2024-6-22 15: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清晰认知、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而斗拱又是古代建筑木构架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位于建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枋檩间或梁架间,由层层交错叠置的斗形木构件(斗、升)、弓形木构件(栱、翘)及斜置的木构件(昂)等组成。 它不仅承担结构体系中力的传导和分配,同时还起到装饰的作用。

666.jpg
▲应县木塔(辽)外檐副阶转角斗拱


斗拱是构成古建筑优秀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中国木结构发展、古建筑年代鉴定、古代建筑艺术等问题重要的依据之一。

毫不夸张地讲,斗拱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灵魂。



下面就先从外观上来认识下斗拱以及各组成构件吧,至于更深一步的才分制,较为复杂,有机会再来详细阐述。

在展开之前,需要说明:在不同朝代同一构件会有不同称谓。唐宋时期的称谓基本遵循《营造法式》中的称谓,明清时时期的称谓基本遵循《清工程则例》中的称谓,会加上括号予以标注。

另,补充一些专有名词的注音,方便阅读~

[àn][qí][qì][tuán][miǎo][pàn] [fú] [héng] 读作 héng 时 指檩:桁条


斗拱的称谓

斗拱在《营造法式》中被称为“铺作”;在清式《工程做法》中被称为“科”。

宋代称一组斗拱为一“朵”,斗拱中每挑出一层为一“跳”;清代称一组斗拱为一“攒”,斗拱中每挑出一层为一“拽架”或二“踩”。

斗拱的位置

斗拱根据其位置可分为 转角铺作(转角科) 柱头科铺作(柱头科)和 补间铺作(平身科)

ad6266f3-38d7-42fc-a329-3016bb561aa5.jpg
▲斗拱不同位置的称谓


斗栱计算和描述方法

[1]宋式斗拱形制的表示方法为:几铺作几抄几下昂。

算法:每朵斗拱的铺作数为出跳数加3。

即n(铺作数)=m(出跳数)+3(常数项)。常数项可以理解为栌斗、耍头和衬方头。


[2]清式斗拱形制的表示方法为:几踩几翘几昂(以“单”、“重”表示一、二)。

算法:清式斗拱每拽架都有横拱,故每攒斗拱里外拽架数加正心上的一道正心拱枋,即每攒的踩数。

即n(踩数)=m(拽架数)×2(常数项,里外的拽架)+1(常数项,一道正心拱枋)。

117087684_1_20171123085815768.webp
▲七铺作双杪双下昂 计心造


双抄双下昂七铺作里转双抄五铺作

由此图可以计算斗栱的铺作数:

首先,判断出跳数,出跳的部件只有华栱和昂,一般有几个就出几跳。注意昂式的耍头不要计入,如上图外跳两个华栱和两个昂,则为出四跳;里跳出两华栱,则为出两跳。

斗栱每增高一层为一铺。出一跳为四铺作(至下而上层叠为栌斗、华栱、耍头木、衬方头共四铺,故称四铺作)出两跳为五铺作、出三跳为六铺作、出四跳为七铺作…以此类推;一般出跳数不超过六跳。

最后描述方式,出几个华栱则为几抄,出几个昂则为几昂,如上图里跳斗栱出两跳,两个华栱,则里跳斗栱为双抄五铺作;外跳斗栱出四跳,两个华栱两个昂,所以斗栱为双抄双昂七铺作。

如果出跳的华栱上有瓜子栱(横栱),则该跳为【计心造】;如果出跳的华栱上没有横栱,则该跳为【偷心造】。

从目前遗存的唐代建筑看,未发现唐代建筑的斗栱使用全计心造的。这是宋式斗栱的算法,里跳和外跳处理和出跳数多不一致,故里跳、外跳分别计算的。

而清式(包括明代)的斗栱基本从结构件,转为装饰件,且昂多为假昂,里外出跳多一致,故清式的斗栱多用踩来描述,同宋式的一样,出跳的也只有华栱和昂,不过清称华栱为翘,

斗栱一般描述为几翘几昂几踩什么科,出几个翘(华栱)称几翘,出几昂为几昂,踩数=2m+1,m为拽架数也就是出跳数即总的出翘和出昂的数目。


斗拱构件


普拍枋.png
▲普拍枋


普拍枋

“普拍枋”是宋式建筑构架中的枋名,相当于清式建筑中的平板枋,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承托斗拱。普拍枋的位置在阑额和柱头上,而柱头斗拱则置于普拍枋之上,这样一来自然加固了柱子与阑额的连接。

斗拱在不断的发展中,在建筑中的运用逐渐增多,特别是补间铺作的增加,让阑额的负荷增大,因为补间铺作不用蜀柱、人字拱之类,而用大斗,相对较窄而薄的阑额不宜承坐大斗,所以便产生了“普拍枋”这一构件。

“平板枋”是清式建筑名称,在宋式建筑中称为“普拍枋”。宋代以后,随着阑额的加厚,普拍枋也逐渐加厚、改窄,至明代时几乎与阑额同宽。到了清代则窄于大额枋或额枋了,同时名称也改为“平板枋"。


阑额.png
▲阑额


阑额

“额枋",也叫“檐坊”,宋代之前称为“阑额”。它是置于檐柱与檐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矩形横木。南北朝以前,这一构件多放置在柱顶,隋唐以后渐移至柱间。唐代时其断面的高宽比大约为2:1,其侧面略呈曲线形,称为“琴面”,转角处不出头。宋代时其断面的高宽比大约为3:2,转角处有出头,出头有一般的出锋或是做成近似后代的霸王拳式样。明清时期,其断面已近于方形,出头部分大多作霸王拳形式。“霸王拳”就是其中间有三个凸半圆线、两端有两个凹半圆线,它们连续组成的花状头式梁枋枋头装饰。


栌斗.png
▲栌斗

栌斗

在一朵或一攒斗拱的最下层,直接承托正心瓜拱和头翘或头昂的斗,叫做“坐斗”,也叫“大斗”。宋朝称之为“栌斗”。


华栱.png
▲华栱


华栱

华栱又名翘”是清式名称,也是斗拱的构件之一。“翘”的形象与拱相同,但方向与拱不同。清式斗拱中的拱是横向的、向左右延伸的矩形短木,而翘是纵向的、向前后伸出并翘起的短木,因前后翘起而得名“翘”。其实,“翘”在宋代时也是一种拱,名为“华拱”,也叫“抄拱”。


泥道栱.png
▲泥道栱

泥道栱

位于斗拱左右中线上的瓜拱,也在檐柱中心线上,这样的瓜拱叫做“正心瓜拱”。泥道拱是宋代斗拱构件名称,因为宋代时两朵斗拱之间的空档,也就是拱眼壁,当时是用泥坯填塞,所以有“泥道拱”之名。


瓜子栱.png
▲瓜子栱

瓜子栱

瓜拱是斗拱构件中最短的拱,也是处于最下层的拱。一般来说,瓜拱和万拱多相叠并用,瓜拱托着万拱。瓜拱在宋代称为“瓜子拱”。


蔓栱.png
▲慢栱

慢栱

慢栱又名万栱(清),在泥道栱,瓜子栱上的横栱。在瓜拱上面承托正心枋或拽枋的拱,叫做“万拱“。万拱是拱中最长者。宋朝称之为“慢栱”。


令拱.png
▲令栱


令栱

斗拱中最外一踩承托挑檐枋,或是最里一踩承托天花枋的拱,叫做“厢拱”。厢拱置于最上层的昂或翘上面。宋朝称之为“令栱”。


昂.png
▲昂



下昂又名飞昂又名斜角,起到的作用是杠杆。昂位于斗拱前后中线,且向前后纵向伸出贯通斗拱的里外跳,前端有尖斜向下,尾则向上伸至屋内。

没有天花板则朝斜上方继续延伸(挑幹),如果有天花板则用蜀柱压住昂尾,或者是草栿,丁栿压住。

耍头.png
▲耍头

耍头

耍头位于最上一层栱或昂之上,与令栱相交,向外伸出如蚂蚱头状所以又称蚂蚱头(清)。在斗拱的前后中线的翘或昂上,有两层与翘或昂平行的构件,其中下面的一根构件叫“耍头”。耍头出现于隋唐时期,式样比较多,有的没有雕饰,有的加以雕饰。


撩檐枋.png
▲撩檐枋

撩檐枋

撩檐枋,在斗栱外端承托屋檐重量。高度为其他枋的一倍,如果用圆料,则称呼为撩风槫。


罗汉枋.png
▲罗汉枋

罗汉枋

罗汉枋,在内外跳慢拱上的枋,有连接开间内各攒斗拱的作用。


平棊枋.png
▲平棊枋

平棊枋

平棊枋又名井口枋,用于斗拱最里侧,与井口天花相接的枋子。


柱头枋.png
▲柱头枋

柱头枋

柱头枋又名正心枋(清),泥道栱(正心栱)上面的枋。


压槽枋.webp
▲压槽枋

压槽枋

压槽枋是草袱与斗拱之间的一道枋,现存宋朝没有压槽枋实例。


衬枋(方?)头.png
▲衬枋头

衬枋头

衬头枋又名撑头(清),用来固定挑檐枋和正心枋。


椽.png
▲椽



“椽”俗称“椽子”。椽是密集排列于桁上、并与桁成正交的木条,也就是说,椽子的走向是与大多数的梁的走向一致的,而与枋、桁交错。但是梁的放置基本是水平的,即梁与地面平行,而椽子则是沿着建筑屋顶的坡面铺设,与地面是不平行的。

椽的大小、长短与枋、桁一样,都要依据建筑体量的需要而定。不过,在一幢建筑物中,椽子在粗细程度上一般都比枋、桁要细得多,这主要是因为椽子的位置在枋、桁之上,排列的又比较密集,如果个体体量过大,则会增加下面构架的负荷,不利于建筑整体的稳固性。

梁、枋、桁几种构件,根据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每种带有具体名称的构件之间区分比较清楚,尤其是枋、檩之间的距离较大,比如说,额枋、金枋、脊枋,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以很明显地让人区分出它们的名称。正心桁、金桁、脊桁等也是如此。而每一根椽子是由上至下,即从屋脊至屋檐连成一体的,看起来就像是一根木料,其实每一根椽子也因上下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主要有:脑椽、花架椽、檐椽、椽头、飞椽等。


槫.png
▲槫



槫又名檩又名桁,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子,并将屋顶荷载通过梁而向下传递。“桁”也称为“檩”(lǐn),檩也就是小式大木建筑中的桁。桁放置在枋的上面。确切地说,桁就是架于梁头与梁头之间,或是柱头斗拱与柱头斗拱之间的横木。桁的断面多是圆形,这也是它与枋的不同之处之一。桁根据具体位置的不同,分为檐桁、金桁、脊桁,也就是檐檩、金檩、脊檩。在中国的南方,一般称桁、檩为桁条和檩条。“桁”在宋式建筑中叫做“槫”。

替木.png
▲替木

替木

替木是起拉接作用的构件,常用于对接的檩子和枋子之下。


齐心枓.png
▲齐心斗

齐心斗

齐心斗是用于栱中心的斗。


散枓.png
▲散斗

散斗

散斗在各种横向栱(慢栱和泥道栱)的两端,开口一字形,承托上层栱或枋,方向与枋一致。在栱的两端上面承托上一层栱或枋的升,叫做“三才升”,也称为“散斗”。


交互斗.png
▲交互斗

交互斗

在翘或昂的两端的上部,用来承托着上一层翘、昂或拱的斗,叫做“十八斗”。十八斗的形状与坐斗相同,但比坐斗小。因为它的长度的一点八斗口,相当于宋代“材”制度的十八分,所以叫“十八斗”。宋朝称之为“交互斗”。


遮椽板.png
▲遮椽板

遮椽板

遮椽板又名盖斗板(清),是斗栱上方斜置或平置的木板,主要用来遮蔽上面的椽子。


影栱.png
▲影栱

影栱

影栱又名扶壁栱,是在柱头缝上的栱。


http://www.archiant.com/blo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蚂蚁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19-2023 果核发展 .All rights reserved.

Archiver|手机版| |陕ICP备19013355号  QQ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