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35|回复: 0

中国古建快速入门之-架构篇

[复制链接]

662

主题

662

主题

662

主题

积分
3736
QQ
发表于 2024-6-25 09: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同于西方欧洲国家的古代建筑取材于石,中国传统的古代建筑,大都以木材建造。木构架结构本身具有取材方便,加工便捷,组装灵便的特点,可以自由灵活的扩展和收缩,亦不受地形限制。另外区别于砖石建筑,木构建筑的节点为柔性连接,这也极大的增强的建筑的抗震性能。梁思成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中就这样评价中国的木匠:「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


大木作.jpg
▲ 宋▪《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示意图(殿堂)


中国的木构架建筑是一整套完善的体系,具有高度的标准化、程序化特征,技术的应用和艺术的表现都在于遵守这一整套技艺的规定,而非匠人主观的发挥创造。成书于北宋的《营造法式》和清雍正年间的《工程做法则例》都是对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规范和总结。

下面我们就来看中国古建筑中几种最基本的木构架,也就是建筑的基本结构,可以通过它看到木屋子是怎样搭建起来的。

01. 木构架的几种形式

a.【抬梁式】    b.【穿斗式】   c.【干栏式】   d.【井干式】~~~(不用紧张,不是做选择题啦:)

a.【抬梁式】中国最主流的木构架方式:抬梁式(又称叠梁式)。大概从春秋的时候就已经初步完备,中国绝大多数官式建筑基本都是用的抬梁式,所以我们现在见到的很多留存下来的经典古建筑也大都是这种形式。抬梁式,顾名思义,就是用柱子把木梁逐级抬升。先是在进深方向立柱,然后在柱上架梁,大梁叠小梁构成一组木构架,靠这一组组木构架支撑屋顶。同时用横向的木枋连接柱头,形成稳定的结构。

562c11dfa9ec8a1343d6c8f018e9e089a2ecc0c7.webp
▲抬梁式


b.【穿斗式】最晚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成熟。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坊乘托挑檐。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纤子、斗坊合檩作横向连接。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省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促狭。因此,许多建筑常在建筑中部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这种方式在南方较为多见,尤其是在民居中。不过即便在南方,官式建筑大都也是用的抬梁式。
6159252dd42a283485af41c6b45fb8ec17cebfe7.webp
▲穿斗式


c.【干栏式】由原始社会巢居发展而来,最早出现在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特点是用木桩将房屋架离地面,避免虫蛇猛兽的侵扰,同时也可防潮通风,适合南方的湿热环境。如今,许多南方少数民族的吊脚楼便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

342ac65c103853439004228c8f44fb7bcb808834.webp

▲干栏式


d.【井干式】用木料层层垒叠,构成房屋的墙壁直接来承重。在商代的陵墓中就出现了这种做法,汉代的宫苑中也有不少井干楼。不过因为耗费木料,之后就很少用了,现在只有在少数森林地区可以看到,很典型的林中木屋就是这样的。

5bafa40f4bfbfbed8fd46b2e64a7bc33aec31fa9.webp
▲井干式


02. 抬梁式的基本结构

       以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为例,这是一座唐代的建筑,也是经典的抬梁式。
      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再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用垂直与梁架方向,并且位于柱上部的水平联系构件“坊”,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檩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fb41391b-56f4-4b9f-897c-cd8ee7296928.jpg
▲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大殿间架结构(唐)


1.柱础 2.檐柱 3.内檐柱 4.阑额 5.栌斗 6.华栱 7.泥道栱 8.柱头枋 9.下昂 10.耍头 11.令栱 12.瓜子栱 13.慢栱 14.罗汉枋 15.替木 16.平棊枋 17.压檐枋 18.明乳栿 19.半柁峰 20.素枋 21.四椽明栿 22.驼峰 23.平闇 24.草乳栿 25.角背 26.四椽草栿 27.平梁 28.托脚 29.叉手 30.脊榑 31.上平榑 32.中平榑 33.下平榑 34.椽 35.檐椽 36.飞子(复原) 37.望板 38.栱眼壁 39.牛脊枋 40.撩风榑

ac345982b2b7d0a28408b6fb3b05070f49369a80.webp

       抬梁式建筑在竖向大致分三层:由许多梁枋构成较大的屋架层。在屋架层的下方,像佛光寺东大殿这样的高等级建筑中会有一层斗拱,这在宋代《营造法式》中被称作铺作,所以这一层就叫铺作层。斗栱下面是支撑的立柱,这些柱子一排排立起来,如网一般,因此被称为柱网层。这就是木构架的纵向的三个部分。

       抬梁式构架在中国古代建筑上使用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中国北方。这是因为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耗费木材较多。而且这种构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

03. 平面布局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被称为「地盘」。

中国古代建筑中还有一个基本概念:「间」。这个单位衡量的正是古建筑的平面空间,从《营造法式》的定义来看,「间」是指相邻两缝梁柱构架之间的空间。后来梁思成在《清式营造则例》中将「间」定义为四柱之间圈出的面积,也逐渐被许多人接受。

我们常说一座建筑面阔几间、进深几间,用的就是这样一个单位。下图是佛光寺东大殿的平面图,圆点代表柱子的位置,《法式》中「一间」的范围就是右侧的红色部分,而梁思成新定义「一间」的范围为左侧的红色部分。
p73361046.webp
▲佛光寺东大殿平面图


我们可以说佛光寺东大殿是面阔七间,进深四间。但如果用《法式》中的表述方法应该是说「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椽」。这里进深用的是椽数,两槫之间为一椽,八架椽即如下图所示。
p73361048.jpg
▲佛光寺东大殿横断面图


面阔、进深代表了建筑的平面规模。国内现存古建筑中,故宫太和殿面阔十一间,规模宏大,不过若论尺寸,明长陵祾恩殿的正面更广,虽然它面阔只有九间。这里我们也能看到,「间」只是一个相对的概数单位,不同的建筑,每一间的具体尺寸也各不相同。

04. 平面布局-柱网排列

柱网的分槽形式即是柱网的布置形式。按照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可分为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其实地盘的分槽形式就是柱子的分别形式,也决定了殿内的最后布局安排。《营造法式》中列举了四张殿阁式木构架的地盘图(平面图),分别为:

a.【单槽】   b. 【双槽】  c. 【分心斗底槽】  d. 【金箱斗底槽】~~~(ca'  ’这么多cao图片)

a.【单槽】 仅用一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成不相等的两区的柱网形式叫做单槽。
v2-b99ad0a6c8df7dc8048162e4838f88ca_1440w.jpg
▲单槽示意图


单槽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地盘分槽”方式。它的特点是建筑中央只有一排柱子,将建筑空间划分为前后两部分。这种布局常见于一些殿堂或寺庙的前殿。单槽的优点是空间利用率高,同时也能够体现建筑的庄严和肃穆。但是,由于中央只有一排柱子,建筑的空间感相对较小,不够宽敞。

c8cffc8e7ce7e852acc72500d8d483a0c5d855d5.png@!web-article-pic.webp

▲单槽示意图 (带副阶周匝)


上图也是单槽的布局。外面一圈叫副阶周匝,也就是绕建筑一圈的走廊。里面一圈才算殿身内部,因此它的布局与分心斗底槽类似,只是中间这一排柱列并没有将前后空间等分。
9f347a81bb67092b9ca884937c9a6443.jpeg

▲典型代表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


b.【双槽】就是内柱将平面划分为三个区域。一般中间进深较大,前后两区进深小且常常相等
v2-19bd4cc65914bfd3f3d338685c33ba2e_1440w.jpg
▲双槽示意图

40569de2978acfd574913076fa890d816c5cf99e.png@!web-article-pic.jpg

▲双槽示意图 (带副阶周匝)


双槽与单槽相似,但建筑中央有两排柱子,将建筑空间划分为三部分,前后两部分较小,中间部分较大。这种布局常见于一些大型建筑或宫殿的殿堂。双槽的优点是空间感更加宽敞,同时也能够体现建筑的庄严和肃穆。但是,由于中央有两排柱子,建筑的空间利用率相对较低。
典型代表:大明宫含元殿(唐)、故宫太和殿(清)

7b3bc25b6f879cf44b5f125a17656198.png

▲故宫太和殿(清)


c.【分心斗底槽】简单讲就是用一列中柱将平面等分
v2-a3bcc9daaa636b1ef11ac4d793df67d1_1440w (1).jpg

▲分心斗底槽


沿建筑物面阔方向只用一列中柱将建筑物等分为前后两部分的柱网形式叫做分心槽。分心槽常用于殿门或院门。如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辽)。其平面布局正是一种简单的分心槽。如下图所示,中间蓝色的一排柱列(槽)将室内空间等分为前后两部分。
p73361052.webp

▲独乐寺山门平面图


p73361054.webp

▲独乐寺山门内部


d.【金厢斗底槽】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相似“回”字的柱网形式叫做金厢斗底槽。其梢间内侧设有中柱。

v2-a115684cb18dc4ab5d7e6795dc93f476_1440w.jpg

▲金厢斗底槽示意图


金箱斗底槽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复杂和精美的一种“地盘分槽”方式。它的特点是建筑中央有一个较大的空间,由一圈柱子围绕,形成内外两层空间。外层空间由柱子围合,内层空间则是一个较大的无柱空间。这种布局常见于一些大型寺庙或宫殿的主要殿堂。金箱斗底槽的优点是空间感最为宽敞,同时也能够体现建筑的庄严和肃穆。此外,金箱斗底槽还能够增加建筑的采光和通风效果,使得建筑更加舒适。
8de268ac4b6c99356e254392e89b8be7fb47f81b.png@!web-article-pic.jpg

▲金厢斗底槽示意图(带副阶周匝)


金箱斗底槽常用于内部空间较大的殿宇中,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唐构佛光寺东大殿。在东大殿的结构中,可以明显看到内外两圈柱列划分的内槽空间与外槽空间。

4324730f6e1c4449a998098c5a23287f.jpg

▲佛光寺东大殿平面图


p73361074.webp

▲佛光寺东大殿 金厢斗底槽示意图



v2-51ae2b682f17ff6b515dd9f5963b7a3e_1440w.webp

▲东大殿梁架(图:李乾朗《穿墙透壁》)

05. 空间布局

中国最主流的木构架方式。抬梁式建筑中最为常见的木构架有两种:殿阁式(或称殿堂式)与厅堂式。其中等级最高的建筑往往采用殿阁式。

殿阁式

殿阁式是一种层叠架构,也就是由几种层次分明的木构部分在垂直空间里向上叠起来。拿殿阁式的经典建筑——佛光寺东大殿来说,其木构架可以划分为三层:柱框层(或称柱网层)、铺作层、屋盖层(或称屋架层)。


1、柱框层

最下面一层是柱框层,由高度相同的柱子围合而成。佛光寺东大殿有内外两圈柱子,外圈叫檐柱,内圈叫金柱(内柱)。在檐柱与金柱之间没有直接联络的构件,整个柱框的整体性较差,容易受到水平力的侵扰,因此需要厚墙或斜撑来加固。

2、铺作层

铺作就是斗栱,铺作层即柱头往上由斗栱和相互联结的梁枋构成,支撑起上面的屋架,挑出飞檐,同时将屋架的重量转纳于其下的立柱上。可以说铺作层是殿阁式结构里最关键的部分。继续看佛光寺东大殿,内外柱上的斗栱之间,以及中间两排金柱上的斗栱之间,都有所谓的明栿相连。明栿也就是平棊(天花板)下的木梁。同时在另一个方向(纵向)也有木枋相连。因此相比柱框层,铺作层的整体性更强,形成了有一定刚性的框架。
p73361069.webp
▲佛光寺东大殿梁架结构

在《营造法式》中有说明,明栿只负责联结这些斗栱,并没有承重功能,而真正承担屋顶重量的梁架是天花板上面的草栿,也就是屋盖层的部分了。

3、屋盖层

屋盖层主要由承托屋顶的梁架构成。在佛光寺东大殿这样的建筑中,这些梁架都位于平棊之上,我们在殿内并不能直接看到,因此这些构件的加工也不必讲究,不像明栿要雕琢成弯曲的月梁形状,只需草草砍斫,因此也被称为「草架」。横向的木梁也就被称为「草栿」。直接承托屋顶的是横向的槫和纵向的椽,然后通过草栿、角梁,将重量传递给铺作,最终集中到立柱上。由于屋面是个斜面,会有向外的水平推力,因此也需要斜向的构件,如叉手、托脚来保持屋架的整体稳定。
p73158190.webp
▲佛光寺东大殿草架中的大叉手


厅堂式

相比殿阁式,厅堂式的等级没有那么高,用材相对较小。但它作为一种混合整体架构,比殿阁式更具整体的稳定性。直观来看,厅堂式木构架有最明显的两个特征:一是内外柱不等高,内柱通常高于外柱;二是室内往往不施天花(平棊),作彻上露明造,也就是将梁架都暴露出来,不分明栿与草栿。除此之外,外侧梁栿后尾往往会插入内柱,同时在横向与纵向上都会用很多「串」来联络各柱,这些「串」穿插在立柱内,类似江南穿斗式建筑中的「穿」。
p73158189.webp

▲《营造法式》中的十架椽厅堂


与殿阁式一样,厅堂式同样有斗栱、替木、驼峰等加固与美化的构件。其中斗栱与梁枋结合更为紧密,梁枋承托屋顶,再加上串对立柱的联络,使得整个木构架成为一个稳固的整体,而不像殿阁式可以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三部分。同时,厅堂式也更为灵活,成为运用最多的官式建筑木构架类型。另外也有许多建筑兼具殿阁式与厅堂式的特点,如太原晋祠的圣母殿,整体为厅堂式构造,同时上层构架分层明显,带有殿阁式的特征。

p73158192.webp
▲晋祠圣母殿横剖面


楼阁木构架

楼阁是中国古建筑里一种独特的类型,相当于多层木构建筑,拆分来看也能按殿阁和厅堂分为两种类型。

1、殿阁式层叠构架

这类楼阁可以看成是多层殿阁式木构架垒叠起来,典型代表就是下图中的独乐寺观音阁。可以看到观音阁外观两层,实际有三层,中间的暗层即平座。这样也就能划分出三层的柱框与铺作,再加最上面的屋盖层,一共有七层结构。
p73158191.webp


▲独乐寺观音阁横剖面


此外,大名鼎鼎的应县木塔也属于此类,木塔外观五层,加上暗中的平座层,实则有九层。除顶层外,每增加一层楼面(外观上的),就增加四个结构层:平座铺作、平座柱框、腰檐铺作、楼层柱框。顶层有屋盖,因此只有三个结构层:柱框、铺作、屋盖。这样下来,应县木塔一共有 19 层结构。
p73158193.webp

▲应县木塔横剖面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也可以总结出殿阁式层叠构架的一个公式:结构层数 = 楼层数 × 4 - 1 。

2、厅堂式混合构架

此类楼阁的室内无暗层,外面看是两层,里面也确实是两层。通常的做法是将内柱升高,直通上层楼面板,从而营造出更高的室内空间。典型的例子就是下图的隆兴寺转轮藏殿,可以明显看到下层内柱较高,直抵上层楼面板。无论上层还是下层,整体结构都类似于厅堂式。
近现代_梁思成_河北正定县龙兴寺转轮藏殿-宋建.jpg
▲隆兴寺转轮藏殿横剖面

到了明清时期,许多楼阁建筑会将内柱升高到直通屋顶,即所谓的「通柱法」。例如承德普宁寺的大乘阁,它的柱子就非常高,直通第三层屋檐下。
p73158195.webp

▲普宁寺大乘阁横剖面


相较而言,此类楼阁对空间的利用更优,木构架的整体性也更强一点,可以看作是对殿阁式层叠构架的一种优化。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皆整理自互联网。其中第“05.小节 空间布局” 整段引自豆瓣ID:风撼斜阳 “殿阁式与厅堂式:《营造法式》中的两种主要木构架”一文,因原文珠玉在前,仅优化了个别文中引用图纸的精度。如有冒犯或侵权,请第一时间告知删除。



5ac35e1c5033992e3c32738bec9aea44.png
http://www.archiant.com/blo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蚂蚁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19-2023 果核发展 .All rights reserved.

Archiver|手机版| |陕ICP备19013355号  QQ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